当我(尼克)在学习一些新东西时,我经常说,“不要光告诉我,请示范给我看。”在下文,你会读到选自不同圣经体裁的应用圣经神学的示例。我会先简要交代经文的情境,随后展示如何借助圣经神学,以基督为中心的方式来阐释经文。
我们先思考三段旧约经文,再思考三段新约经文,看看如何透过圣经神学来阅读、理解它们。
“你在城里必蒙福”(申28:1-6)
我们已经看到,脱离语境的经文只是经文佐证的托词。换言之,若脱离上下文来解读经文,我们就可以让经文说出它实际上并没有说的话。
用《申命记》结尾的经文作例子:
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万民之上。你若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这以下的福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你在城里必蒙福,在田间也必蒙福;你身所生的、地所产的、牲畜所下的,以及牛犊、羊羔,都必蒙福;你的筐子和你的抟面盆都必蒙福。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申28:1-6)
成功神学的教师可能会这样扭曲这段经文的意思:“神应许赐你祝福!耶和华应许要使你高升。他应许祝福会追随你。他应许你在城里蒙福,在工作上蒙福。他应许说,你的儿女必蒙福,你的庄稼、牲畜、牛群也必蒙福。你所要做的,就是忠心顺服主,遵行他的一切诫命,你就会在人际关系、身体健康、财务收入上尽都蒙福!只要顺服主,你现在就可以拥有蒙福的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经文确实在顺服和祝福之间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不顺服,就没有祝福。但随着以色列故事的展开,显然他们是不会顺服耶和华的。读一读《申命记》其余的部分吧。任何从这段经文中读出成功神学的传道人,都忽略了它的上下文,以及整本圣经的叙事主线。
圣经神学如何帮助我们忠实地解释这段经文?让我们首先来思考这段经文的圣约背景。在《申命记》28章,摩西吩咐以色列要因着神在西奈山与他们所立的约而遵守神的话。他把顺服所带来的荣耀祝福(28:1-14)和不顺服所招致的可怕诅咒都陈明在他们面前(28:15-68)。
请注意,相比祝福而言,摩西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篇幅来解释诅咒。这告诉我们,摩西本人并不相信以色列人会在他死后顺服耶和华,更不用说在约书亚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之后了。实际上,当摩西展望以色列不久的将来时,他看到的是悖逆、偶像崇拜和被掳,而不是忠心、祝福和兴盛。
如果摩西在世时,以色列都没有顺从耶和华,你又有什么理由相信他死后情况会有所改善呢?耶和华甚至对摩西说,以色列很快就会悖逆,去崇拜偶像,违背神在西奈与他们所立的约,“耶和华又对摩西说:‘你必和你列祖同睡。这百姓要起来,在他们所要去的地上,在那地的人中,随从外邦神行邪淫离弃我,违背我与他们所立的约。’”(申31:16;另参见31:24-29)
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清楚地告诉我们,以色列人不会也不能顺服神的约。
我们也不能。和他们一样,我们应当受神的诅咒,而不是他的祝福。神的律法要求完全的顺服,但是以色列人和我们所怀的意念都充满了罪,都倾向邪恶(参见创6:5,8:21;申31:21)。我们得祝福的唯一指望是,另有一人在我们所有人的亏缺之处完美地服从;另有一人担当我们应得的不顺服的诅咒;另有一人赐我们愿意顺服、遵循神命令的新心。
摩西明白,神的子民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约。而这正是《申命记》29至30章的全部意义!摩西的指望在遥远的未来:“耶和华你神必将你心里和你后裔心里的污秽除掉,好叫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申30:6;参见耶31:33,32:39-40;结11:19,36:26-27;西2:11)将来,神要与他的百姓另立新约。
然而,且慢——还有更多的好消息。有一人要来,他是一位摩西般的先知(参见申18:15、18;路7:16),他将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顺服神,成全一切的律法(太5:17),他将为他的百姓带来新约的祝福(路22:20)。他名叫耶稣。
然而为了给百姓带来这些祝福,他不得不担当他们的诅咒。保罗在《加拉太书》中引用了《申命记》27章26节,“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加3:10)
保罗因此说,义者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替我们被定罪,“基督既为我们成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加3:13-14)
圣经实际上都是关于基督的,但是成功神学和其他虚假福音却让人成了圣经的焦点。
“神坐在他的圣宝座上”(诗47:8)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我们看到贯穿整本圣经最显著的主题是神的王权。
以《诗篇》里的一节经文为例:
神作王治理万国,
神坐在他的圣宝座上。(诗47:8) 《诗篇》47篇是对世界的召唤。诗人呼召 “万民”高声欢呼颂扬耶和华(47:1)。他为何配得颂扬呢?
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
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诗47:2)
全地都应该赞美主,因为唯有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我们可以在《诗篇》47篇6至7节中看到相同的结构。6节呼召人们歌颂神,7节提供了这么做的理由:“因为神是全地的王”。
这将我们带到《诗篇》47篇8节:
神作王治理万国,
神坐在他的圣宝座上。
这节经文教导我们,神掌管万民。尽管他们不守规矩,神仍然治理着他们。以色列的圣者坐在他的圣宝座上。神作王掌权。神普世的统治是《诗篇》的主题之一。事实上,《诗篇》的这一部分都在重复着这美妙的齐唱:“耶和华作王!”(参见诗93:1,97:1,99:1)
因耶和华为大神,
为大王,超乎万神之上。(诗95:3)
如果我们稍拉远镜头以全局视角观看,就会看到神的王权这一主题是如何突出罪的问题的。从《创世记》3章开始,圣经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就是万国悖逆神。他们不称颂耶和华为王。这种全球性的叛乱显明在骄傲的巴别塔建造计划(创 11:1-9)中,“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11:4)神挫败了人类在巴别的邪恶企图,转而拣选亚伯兰,应许透过亚伯兰使神自己的名为大(创12:1-3),甚至于地上的万国都要因亚伯兰的后裔而得福(创17:4-6,22:17-18)。
有趣的是,在《诗篇》47篇的最后一句影射了神对亚伯兰(亚伯拉罕)的应许:
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神的民;
因为世界的盾牌是属神的,他为至高。(诗47:9)
这首诗篇预言将来有一天,列国将承认以色列的神是万国的大君王。更重要的是,以“列邦的君王”为代表的列邦,要聚集在一起“作亚伯拉罕之神的民”。
《诗篇》始于世上君王争闹、敌挡神和他的受膏者(诗2:1-3)。然而,《诗篇》47篇8至9节却说,有一天列国的首领要敬拜、尊荣那坐宝座的耶和华。
这正是我们在圣经的最后部分,在《启示录》4至5章,神宝座的异象中所看见的。约翰在天上所看见的神的宝座,就是那至圣者的宝座,就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的全能者耶和华的宝座(启4:8)。在《启示录》5章,约翰听到了关于那坐宝座的狮子(羔羊)的新歌。他配得颂赞。为什么呢?
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启5:9)
列邦的敬拜,是用宝座上掌权的羔羊的血买来的。
那么,对于至高者如此伟大的行动,人们是如何回应的?我们读到:
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
“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启5:13)
有一天,万国都要因那为他们的益处而被杀的羔羊,“用夸胜的声音向神呼喊”(诗47:1)。那坐在宝座上作王的神的羔羊,必领受他受苦的奖赏:万民要永远赞美他,万国要欢呼敬拜他。
“我儿,你若领受我的言语”(箴2:1-6)
旧约的某些经文似乎比其他经文更容易与基督联系起来。例如,我们可能觉得有关将要到来的弥赛亚预言比《箴言》中的任何一章都更容易与基督联系起来。
那么,智慧书是如何与基督联系起来的呢?让我们简单地查考一下《箴言》2章1至6节:
我儿,你若领受我的言语,存记我的命令,
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呼求明哲,扬声求聪明。
寻找它,如寻找银子,
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
得以认识神。
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
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
这段经文的要点似乎是,如果你用心勤奋地寻求智慧,神就会赐你智慧。根据这段经文,“智慧”与“知识和聪明”(2:6)、“敬畏耶和华”和“认识神”(2:5)都是并行的。换言之,《箴言》2章1至6节详细阐述了《箴言》1章7节的“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敬畏耶和华的智慧,是在热切追求、聆听这位父亲的“言语”、“命令”和“明哲”中寻见的。
让我们用全局的眼光来思考,想一想这句箴言应该放在圣经叙事主线中的什么位置。我们在《箴言》1章1节中发现,所罗门王至少写了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是被膏立的全以色列的君王。神曾应许大卫,他后裔中的一位将要成为神统治这个国家的中保。神也要透过这个国,治理世上的列国。列国都会注目于以色列国。一位智慧的、昼夜默想神话语的王将治理它(参见申17:18-20)。列国也会注目于一群有智慧有见识的百姓(参见申4:6)。 所以,我们在《箴言》里发现,神用他特别选定的儿子所罗门王来带领神其他的儿子走智慧的道路。
我们来看《箴言》1章8节:
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
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或作“指教”) 这种父亲般的智慧可以在《箴言》2章1至6节中找到,以“我儿”开头。但它是如何指向基督的呢?
首先,这段经文通过作者的身份指向基督。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指向了那将要到来的大卫的真儿子(译者注:圣经中“儿子”一词也有“男性后裔”的意思)。
其次,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圣经中“智慧”的主题,以及这主题如何把那将来的君王从大卫这一脉的后裔中标记出来。当然,所罗门以智慧闻名。“神赐给所罗门极大的智慧聪明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所罗门的智慧超过东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王上4:29-30)
所应许的弥赛亚也将是一位智慧的儿子,他的智慧甚至远超过所罗门的智慧。有预言描述他身上住着智慧和聪明的灵:
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
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
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
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
谋略和能力的灵、
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赛11:1-2,另参见50:4-5)
因此,当我们转向新约时,我们发现耶稣被描述为一个充满智慧的青年:“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耶稣渴望在父的家里(路2:49)。后来,他直截了当地将自己与所罗门作比较,他说:“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太12:42;另参见路11:31)
耶稣在会堂教训人后,人们的反应是感叹:“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太13:54)使徒保罗告诉我们,基督既是神的能力,也是神的智慧(参见林前1:24),里面蕴藏着“所有智慧和知识的宝库”(参见西2:3)。
因此,整卷《箴言》需要用一种唯独圣经神学才能带来的理解力来阅读:耶稣既应验了所罗门的儿子的身份,也应验了所罗门的智慧。《箴言》里的那段经文之所以能体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新约中读到少年耶稣向他在天上的父寻求智慧:“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路2:46-47)连律法教师都对十二岁的耶稣的悟性感到惊奇。
我们若在基督里,便知道我们已被神收养为儿子了。我们若在基督里,便知道《箴言》不只是指点我们如何生活的实用指南。这卷书帮助我们明白活在对耶和华的敬畏中、像神的儿女一样行走在他的道路上意味着什么。这样,我们的智慧、身量和福分就会一齐增长,如同基督一样。
神的智慧何等宝贵。我们必须像搜寻宝藏一样去寻求它(箴2:1-5)。我们若寻得了智慧,就要把一切荣耀都归给神,因为唯有神能赐予智慧(箴2:6)。
现在,让我们来查考福音书里两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最后是保罗致歌罗西教会书信中的一段经文。
“他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可6:45-52)
在《马可福音》6章,耶稣所行的几个神迹有助于揭示他永生神儿子的身份。他喂饱了五千人(6:30-44),治好了病人(6:53-56)。这两个神迹如同三明治,中间夹着耶稣在海上行走的叙事(6:45-52)。在这段经文中,我们读到了令人困惑的陈述:“(耶稣)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6:48)
耶稣在海面上向在风暴中挣扎着的门徒走去。他们未能认出他,反倒以为他是鬼怪!但是,马可为什么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记载这个细节——耶稣“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而且“意思要经过他们(走过他们去)”?圣经神学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带来了启发。
马可影射了旧约中的几处经文,而这几处经文能向他的读者阐明耶稣的真实身份。大多数的研读版圣经都包含串珠索引。串珠索引可以帮助读者发觉经文是否援引了旧约的典故。因此,我们应当养成查阅串珠索引的习惯。现在,让我们简要查考一下这些经文之间的关联。
在旧约中,同一个动词(“经过”)经常被用来描述“耶和华向他的百姓显现他的临在”。在西奈山,摩西求耶和华把他的荣耀显给他看。耶和华回应了摩西,从他面前“经过”(参见出33:17-23,34:6)。经文说,神“经过”摩西,是为了间接地彰显他的荣耀,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
耶和华也曾“经过”先知以利亚:“那时,耶和华从那里经过,在他面前有烈风大作,崩山碎石。”(王上19:11)
《马可福音》6章48节的另一处经文关联,记载在《约伯记》:
人在神面前怎能成为义呢?
若愿意与他争辩,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他心里有智慧,且大有能力。
谁向神刚硬而得亨通呢?
他发怒,把山翻倒挪移,山并不知觉。
他使地震动,离其本位,地的柱子就摇撼。
他吩咐日头不出来,就不出来;又封闭众星。
他独自铺张苍天,步行在海浪之上。
他造北斗、参星、昴星,并南方的密宫。
他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
他从我旁边经过,我却不看见;
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觉。(伯9:2-11)
请留意,这位造物主:
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9:10)
唯独他向太阳和众星发号施令。而有趣的是,他也是步行在海浪上的那一位。在这段对神充满荣耀的描述之后,紧接着是11节的一段谦卑的忏悔:
他从我旁边经过,我却不看见;
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觉。
换句话说,这位无限荣耀的神是人类无法参透的。神的荣耀是不可捉摸的奥秘。
这些经文间的联系对于我们理解《马可福音》6章48节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尽管耶稣在海上行走是他神圣荣耀和能力的彰显,但他的门徒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他(参见可6:51-52)。但是耶稣安慰门徒说:“是我(字面作“我是”),不要怕”(可6:50)——呼应了《出埃及记》3章14节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摩西所启示的自己的名字。
因此,马可将耶稣的身份等同于神的儿子、以人形显现的耶和华。《马可福音》6章的神迹皆在揭示耶稣的身份。他满有荣耀,“行奇事不可胜数”,“步行在海浪之上”。当我们继续阅读《马可福音》,我们发现耶稣在罗马帝国血腥的十字架上终极性地显明了自己一切的荣耀(参见可15:39)。
“我是好牧人”(约10)
在《约翰福音》10章,我们读到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约9:40)。耶稣在9章刚刚行了一个惊人的神迹,治好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现在,他继续向拒绝接受他话语的法利赛人解释他的身份。
在这一整章里,耶稣用了几个旧约中的意象来描摹他弥赛亚的身份。与前文的“强盗”和“贼”形成对照,耶稣称自己为“好牧人”: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10:11-16)
最后,在《约翰福音》10章19至30节,耶稣再次对这群犹太人说话,并且回到了“羊与牧人”的意象。他宣告说: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我与父原为一。(10:27-30)
但最后的这句“我与父原为一”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反应:
“犹太人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10:31)
因此,耶稣这段话的要点似乎是双重的:“我是好牧人”(10:11)、“我与父原为一”(10:30)。
借助圣经神学的透镜,我们就能领会耶稣的宣告所蕴含的分量,也能理解那些反对者为何会有如此的反应。那么,从《约翰福音》10章中可以找到哪些经文之间的联系呢?
通过使用圣经的串珠索引,我们很快发现耶稣对《以西结书》34章的预言有多重的影射。在那里,耶和华公开谴责以色列的假牧人和属灵领袖。他对以西结说:“你要向以色列的牧人发预言攻击他们。”(34:2)耶和华自己“与牧人为”(34:10),正如耶稣与法利赛人为敌。
《以西结书》34章还浮现出另外两个要点。第一,耶和华要亲自作他子民的好牧者:“主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34:15)耶和华要亲自看护他的百姓,喂养他的羊(参见34:14)。
第二,那将临的大卫式君王也要作他子民的好牧者:“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就是我的仆人大卫。他必牧养他们,作他们的牧人。我耶和华必作他们的神,我的仆人大卫必在他们中间作王。这是耶和华说的。”(34:23-24)将临的弥赛亚要牧放他的子民,喂养他的羊。
因此,《以西结书》34章的预言提出了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神子民未来的好牧人是耶和华自己,还是大卫式的君王?耶稣在《约翰福音》10章里为这个谜团提供了答案。耶稣就是所应许的弥赛亚、大卫式的君王、他子民的好牧人。但是耶稣也是“与父同在”的那一位。他自己就是神。换句话说,在《以西结书》34章中,耶和华与大卫式的牧人是同一位。耶稣是成了肉身的永恒之道(约1:14),他在太初就与神同在,他就是神(约1:1)。
在《以西结书》34章,耶和华也应许说:“我必拯救我的群羊”(34:22)。这拯救将会如何实施?耶稣再次在《约翰福音》10章里提供了答案:“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10:11)在耶稣里,道成了肉身;在耶稣里,弥赛亚的应许和《以西结书》34章中的盼望得以实现。在耶稣里,神的子民找到了他们真正的好牧人——耶稣作为那好牧人,来寻找他的子民,喂养他的百姓。最令人惊叹的是,耶稣随后在十字架上为他们舍命,以此拯救了他们。因此,耶稣就是那好牧人,他要永远牧养看顾他的子民(参见启7:17)。
“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西1:12-14)
神的百姓出埃及是神在旧约中最伟大的拯救行动,也是神拯救能力的巅峰范例。旧约的作者经常论及出埃及,为要提醒神的百姓记得“在神没有难成的事”。
出埃及也成了一幅神将要为他子民所行之事的预像。你能够在先知书里读到这些“新出埃及”的主题,特别是在《以赛亚书》里(参见赛11:11、15-16,14:1-2,62:11-12)。这些经文描绘了在未来的一场更伟大的拯救行动。这拯救行动如同一条明亮的丝线,编织在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这幅圣经彩绘织锦中。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歌罗西书》1章12至14节。我们接下来将会看到,使徒保罗运用出埃及的主题鼓励他的读者感谢父神,感谢他藉着他的爱子耶稣基督所成就的工作。这段经文是保罗在书信开头祷告的结尾部分。
保罗虽未在歌罗西建立教会(参见西2:1-5),但他听闻神在他们中间动了奇妙的工就倍感欣喜。因此,和往常一样,保罗以感谢神(1:3-8)、为会众代求(1:9-14)作为他书信的开头。祷告之后,保罗马上开始了一段满有荣耀的阐述。这阐述是关于神至尊贵的儿子的。他既是创造的主(1:15-17)又是新创造的主(1:18-20)。
在保罗为歌罗西人的代求中回荡着出埃及的主题:
因此,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们不住地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地多知道神,照他荣耀的权能,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好叫你们凡事欢欢喜喜地忍耐宽容,又感谢父,叫我们(译者注:原文是“你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中同得基业。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1:9-14)
让我们详细查考一下这段经文与《出埃及记》在文本上的若干关联。
在12节,保罗说,神“叫我们能与众圣徒在光明(的国度)中同得基业”。神已经使一群百姓“具备资格”或“预备就绪”去得所继承的产业。请注意经文中的“你们”,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保罗在下一节切换成了“我们”。在12节,他似乎主要是对在歌罗西的外邦信徒说的,神叫“你们”——甚至是你们——成为了他的后嗣!在基督里,神使外邦人成为光明国度里的后嗣和圣徒。
“后嗣”和“产业”这两个词在旧约中用来指涉前约之下的犹太人(民26:52-56)。但在这里,保罗使用了同样的词语指称在新约下信主的外邦人。神做了什么,为他的子民成就了这事?保罗告诉我们:“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西1:13-14)
换句话说,神已藉着一次新的、更伟大的出埃及,确保新约子民能够承受神所赐的产业。他已将他的百姓从黑暗的权势中拯救出来,并把他们迁到了他荣耀的国度,即他爱子的国里。
13节的语言让人想起《出埃及记》6章6至8节神对摩西所说的话: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我是耶和华。我要用伸出来的膀臂重重地刑罚埃及人,救赎你们脱离他们的重担,不作他们的苦工。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是救你们脱离埃及人之重担的。我起誓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们领进去,将那地赐给你们为业。我是耶和华。
以色列在埃及残酷法老的权下受苦。他们被奴役了。但神用大能的手将以色列从奴役中解救出来(出14:30)。如今,保罗说,神在基督里行了更大的事。他已将百姓从更大的奴役和更大的黑暗中拯救了出来(徒26:18)。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藉着耶稣的十字架:“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西2:15)在基督里,神的子民“得蒙救赎”(西1:14)。基督在十字架上舍命作百姓的赎价,使他的百姓脱离捆绑(可10:45)。
圣经神学如何帮助我们研读《歌罗西书》1章12至14节?保罗要歌罗西人(和我们!)为神伟大的救赎而感恩。为此,他借用出埃及的语言来描述一次新的出埃及,就是神透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所实施的。保罗希望他的读者把神这两次伟大的拯救工作联系在一起:出埃及和十字架。
但是,他也试图让我们看到基督的十字架甚至比出埃及更伟大。这足以使感恩充满我们的口、赞美充满我们的心。耶稣知道自己是继神在旧约首生的“儿子”以色列之后作神儿子的。像以色列一样,耶稣也是从埃及出来的(太2:13-15);像以色列一样,耶稣也经过了水的洗;像以色列一样,耶稣也在旷野接受试验。
在《路加福音》中,基督的救赎工作是怎样用出埃及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在《路加福音》9章22节,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他要去耶路撒冷受苦、被杀,并在第三天复活以拯救他的百姓。短短几节后,路加提到耶稣在他的“离世”中将要成就的事——他的出埃及(9:31)。
耶稣即将实施的出埃及发生在逾越节期间的耶路撒冷。耶稣将自己献在十字架上,作上帝无瑕疵的的羔羊,除掉世人的罪孽(参见约1:29),他成就了出埃及和逾越节的所有预表和预兆。他的血为了遮盖百姓的罪孽而流,担当他们应得的忿怒。然而,他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参见出12:46;约19:36)。我们逾越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为他的百姓带来了新的更伟大的出埃及(参见林前5:7)。
基督徒啊,神透过他的儿子已经为你施行了这新的、更伟大的出埃及,你是否为这伟大的救赎而感恩?我们从这段经文中所得出的主要应用就是要记念、感谢神的救恩。
保罗为何在一段感恩祷告的上下文中使用出埃及的语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以色列曾经对神救恩的回应。他们不但没有感恩,反而抱怨神;他们忘记了他救赎的工作。保罗影射出埃及,是要呼吁歌罗西人感谢他们在基督里所经历的新的出埃及。
以色列虽被救赎,却仍抱怨。在基督里,我们已经被救赎了。我们会感谢,还是会抱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