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当代护教手册(萧保罗博士 著)
文章内容
《当代护教手册》
萧保罗博士 著
目  录
萧保罗 序
苏颖智 序
第一章 有问应答
第二章 有关神的问题
第三章 其他的神观
第四章 有关恶的问题
第五章 有关神迹的问题
第六章 有关耶稣基督的问题
第七章 有关圣经的问题
第八章 有关圣经难题的问题
第九章 有关考古学的问题
第十章 有关科学和进化论的问题
第十一章 有关死后的问题
第十二章 有关真理的问题
第十三章 道德的问题
第七章 有关圣经的问题

  有关圣经的问题

  圣经有许多层面,我们可以当它是文学来研读,有一套叙事和诗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视之为历史,告诉我们神子民的起源和成长。对有些人而言,它是考古学指南,指出被埋没的古代文明大概方位。这些层面各有它们的地位,但是,由最根本的层面来看,圣经是神的话;是他向一个悖逆的世界发出的信息,指点他们如何可以回转归向它;是神写给我们的情书。但我们是否相信并严肃看待这一点?还是仅对那些附带的层面感兴趣?

  圣经有多重要?在把圣经当作一本神圣作品谘询以前,我们已经在本书开头几章的讨论中指出:神存在、他是怎样的一位神、他如何胜过罪恶、他能行神迹、耶稣就是这位神。虽然上述的论证并不一定要靠圣经才能成立,但它们仍然在圣经的指导之下。那些结论固然是经由理性的途径达到的,但它们仍然是受启示的指引。假使没有神的话,没有人能够保证他们可以得到上述的结论。就算可以,发现这些结论的人必然不会很多,也不知道会花费多长的时间,或者其中会包含多少不必要的错误。现在,理性可以带我们再多走一步,便可以得到圣经是神的话的结论。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任何有关神恩典和爱的知识,则我们必须有神的话。最大的问题是:「圣经真的是由神而来的启示吗?」这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圣经来自神?

  我们知道圣经来自神,原因很简单:耶稣说的。因为耶稣身为宇宙的神,根据他的权柄,我们确信圣经便是神的话。他在教导时确认旧约的权威,他也应许新约将藉他的门徒写成。神的儿子亲自向我们保证:圣经就是神的话。

  耶稣确认旧约的权威

  耶稣曾提及整部旧约(太二十二 29 )、它的核心部分(路十六 16 )、它的个别书卷(太二十二 43 ,二十四 15 )、个中事件(太十九 4 一 5 ;路十七 27 ),甚至认为它字母和字母的一部分(太五 18 )都有神圣权威。当他说,「大卫被圣灵感动说」(可十二 36 ),并「先知但以理所说」(太二十四 15 )的时候,乃要表明:圣经是人在圣灵的感动之下写成的。从这样的引述方式中,可见主耶稣确认这些经卷的作者是谁,然而,这些经卷的作

  者问题却满受争议;像摩西的经书(可七 10 )、以赛亚(可七 6 )、但以理及诗篇。他也引用过那些评论家拒绝相信为历史事件的神迹,好比:创世(路十一 51 )、亚当和夏娃(太十九 4 一 5 )、挪亚和洪水(太二十四 37 一 39 )、所多玛和蛾摩拉(路十 12 )、约拿和大鱼(太十二 39 一 41 )。他说:「天地废去,较比律法的一点一画落空还容易。」(路十六 17 )当他受试探时,三次用「经上记著说」(太四 4 以下)一词来抵挡撒但的攻击,清楚显明:它认为圣经具有终极权威。

  耶稣好像是说:「这是永恒的神的见证,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的,为教训我们而写下来的。]那显然是耶稣灵魂深处的呼声,绝非只是在争议时顺口说说。在他面对最大危机、死亡的时刻,圣经的话脱口而出:「我的神,我的神,为甚麽离弃我?」(诗二十- 1 ;太二十七 46 ;可十五 34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诗三十一 5 ;路二十三 46 )(注 1 )

  耶稣应许新约的著成

  耶稣在离开他的门徒以前,告诉他们说:「我还与你们同住的时候,已将这些话对你们说了。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十四 25 一 26 )又说:「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十六 13 )这些话应许:耶稣的话会被人记住、被人明白,还会有更多的真理赐给使徒,以致教会得以被建立。这些话为五旬节开始(徒二 1 以下)直到最后一位使徒去世(约翰,约於主後一百年)的使徒时代铺路。

  在这期间,使徒们成为耶稣基督的最后和完整启示的媒介,耶稣藉著他们继续「所行所教训的」(徒一川。他们被赋予了「天国的钥匙」(太十六 19 ),也有许多信徒经由他们的手得到圣灵(徒八 14 一 15 ,十九 1 一 6 )。早期教会的教义和生活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 20 )。教会听从「使徒的教训」(徒二 42 ),受到使徒大会决议的约束(徒十五)。保罗固然藉着神的启示得到他的使徒身分,但是他的身分也得到耶路撒冷众使徒的确认。

  有些新约作者并非使徒。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的权威?他们所传讲的乃使徒的信息,「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来二 3 )。马可与彼得密切同工(彼前五 13 ) ;雅各和犹大与耶路撒冷众使徒密切相交,同时他们是耶稣的兄弟;路加与保罗同工(提后四 11 ),他与许多目击证人约谈,写成报告(路一 1 一 4 )。彼得称保罗的书信为经书(彼后三 15 一 16 )。每一个非使徒的作者(希伯来书除外,我们不能确知那卷书是谁写的),都与使徒有特定的联系,从使徒那里得到资料(参来二 3 )。

  耶稣是神,道成肉身,他说的话永远是真理。如果他说旧约是神的话,而他的使徒和先知经他特别授权,把他的信息写下成为新约,则我们的整本圣经都有神的印证,它的权威来自我们最高的权威——耶稣基督本人。

  圣经论证大纲

  神存在(第二章)。

  新约是可靠的历史文件(第七、九章)。

  神迹是可能的(第五章)。

  神迹印证耶稣是神的宣告(第六章)。

  神所教导的全部都是真实的(民二十三 19 ;来六 18 ;约壹一 5 一 6 )。

  耶稣( = 神)教导:圣经是神的话,因为他确认旧约、应许完成新约。

  因此,圣级是神的话。

  耶稣有关旧的的教导

  1 .权威——太二十二 43

  2 .可信性——太二十六 54

  3 ,终极性——大四 4 、 7 、 10

  4 ,充分性——路十六 31

  5 .不能破坏性——太五 17 、 18

  6 .一致性——路二十四 27 、 44

  7 .清晰——路二十四 27

  8 .历史性——太十二 40

  9 .事实性(科学性)——大十九 2 一 5

  10. 无误性——太二十- 29 ;约三 12 ,十七 17

  11. 必成性——约十 35

  圣经如何写成的?

  圣经写成的过程称为默示( inspiration ),这个词汇出自提摩太后书第三章 16 节:「圣经都是神所默示(按字义为『神呼出』〕的,於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圣经中记载的一切都源自神。从摩西到约翰,先知一向都是向人传递神信息的人,该信息源自神的启示( revelation )。神的启示可能是焚烧荆棘中的声音(出三 2 〕、一连串的异象(结一 1 ,八 3 ;启四 1 )、先知与神交通时听到的内在声音(「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或来自以前的预言(但九 1 一 2 )。

  但神的信息也必须是写下来的才能够成为圣经。彼得后书第一章 21 节描述这个过程:「预言从来没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感动]一字如果直译,意为「带动」,好像一艘船受到风势带动一样。神在每一位先知写作的时候一路带动他们,使他们能写出完整的信息。

  默示并非仅仅表示作者情绪热切,像韩德尔创作「弥赛亚」时一样。默示也并非表示这作品必然充满振奋,像首鼓舞人心的诗。如果把默示视为一个过程,它是指受神控制的作者和作品;如果视为一个成果,则仅指那作品,神信息的记录。

  默示是如何进行的?这是一个奥秘,但我们可以知道那是藉着著作为神代言人的先知而进行的。我们同时知道他们并非只是秘书。有人以为先知写圣经书卷时,只不过好像秘书听写,记下神的口授。这种秘书理论固然可以保证收到神的信息,却无法解释、圣经中个人化的因素,例如不同的风格、个人有关的经历、使用不同的语汇等。他们也并非仅仅是见证他们所得到的启示。另一理论把作者当成神启示的观察员,事後记录下所经历的,那些字可能不是神默示的,但所记录的概念确是属神的。然而,这种记录理论忽略了默示中神的参与,只是强调人的参与(包括人的错误)。这个理论将神从写作的过程中剔除,并未将圣经所说有关默示的意义当真,暗示圣经并非逐字逐句来自神。唯一正确的观点应为神、人两方面结合,这便是先知理论。在这过程中,神给予启示;人接收启示,人积极投身於写作中;神从头到尾监督。因此,写出来的信息百分之百来自神,但作者的人性也溶入其中,用以加强该信息。神、人协力完成同一个,并且每一个字(林前二 13 )。

  综上所述,神的话乃由属神的人写成,默示不仅止於概念,同时也在於表达那些概念的每一字句。作者并非仅是秘书,而是积极的代理人,在所记载的信息中表达了他们的经历、思想以及情绪。经文并非仅是有关启示的记录,它本身就是启示,是以书写形式呈现的神的信息(来一 1 ;彼後一 21 )。

  圣经中人的因素

  圣经是由不同的语言写成(例如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呈现当时代的语言形态。

  圣经是由大约三十五位作者写成。

  圣经反映不同的文法用语。

  圣经展现作者不同的文学风格。

  圣经显示个人的趣味(提后四 13 )。

  圣经利用人可能有误的记忆(林前一 15 一 16 )。

  圣经结合不同的文化(帖前五 26 )。

  圣经从人的观察角度说话(书十 12 一 13 )。

  圣级反应作者不同的角度(四福音的差异)。

  圣经站在人的角度论神(拟人说)。

  圣经可能出错吗?

  圣经到底有多可靠?这一直是本世纪的热门论题之一。圣经究竟是否「无谬」( inert ,意谓没有错误)?还是仅只是信仰和生活方面「可靠」( infallible ,意谓经文论及的属灵真理是其实的,但其中可能会有科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错误〕的指南?虽然还有一些不合乎圣经的观点,好比:根本拒绝圣经的权威性,或者说:当你经历到那经文,那经文对你而言才是神的。话,但当前主要的争论仍集中在上述「无谬」或「可靠」两种观点上。

  新福音派的「可靠论]主张:圣经的目的是要使人得救(提後三 15 」,至於所触及任何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植物学或宇宙论),对这主要目的而言都不重要,因此这些方面的经文可能不一定正确。他们强调:作者并非用错误的言论故意来欺骗我们,可能是他们所知有限,或者他们为了当时代的人能接受救恩的重点,而通变制宜,采取当时流行的观点。罗吉斯( Jack Rogers) 是提倡这种观点的主要份子,他写道:

  当我们界定圣经无谬论时,显然应当依据圣经的救赎目的,并考虑到神曾降为人的样式来启示他自己……如果我们把技术性的错误和观念上的错误混为一谈,将前者当成故意欺骗时,便会偏离圣经最重要的原意。圣经的目的并非要取代科学课本,而是要就人的罪提出警告,并提供神在基督里的救赎。圣经「可靠地」、成就了这个目的。(注 2 )

  由这样的表白可弄清楚好几件事。首先,将真理诉诸於作者的动机或目的,而非作者实际说的话。使徒们并非故意要在科学或历史方面的事情上误导我们,他们绝对无此动机,所以他们就算按正常标准而言说错了也不打紧。意义寄诸目的,而非主张( affirm )本身。耶稣想要表达的意义是:一点点的信心可以有极大的作为;因此如果他误称芥菜种为最小的种子(实际上真正最小的种子是兰花种),这也不打紧,因为那不是他的目的。其次,人类语言并不足够适切表达有关神的真理,因它是有限的。今世的,无法其的表达一位无限的神,神与我们有天攘之别。因此只要我们用语言表达,错误便在所难免。如果神要在我们读圣经时启示他自己,他必定是藉著我们读圣经时的经历来进行。他并非在( in )圣经的字词中启示,而是藉著( throu9h )圣经的字词,以一种超越语言的个人方式与我们相遇。最後,信心与理性是相对的。理性无法判断信仰上为真实的事,信心不受理性控制,也无法用理性来证实。理性为判断今世真理的方法,信心则为判断来世真理的方法,前者在后者的世界中无用武之地。因此,科学在有关科学的事上是正确的,而圣经则在有关属灵的事上是正确的。

两种观点的对照
新福音派 (Neo-evangelical) 福音派 (Evangelical)

. 整体而言是正确的, 但并非每一部分都是正确的 。

. 属灵上是正确的 ,但历史上并非一定是正确的。

. 道德上是正确的,但科学上并非一定是正确的 。

. 动机是正确的,但主张并非一定是正确的。

. 圣经是可靠的,但非无谬的。

. 圣经是神启示的工具。

. 圣经是神启示的记录。

. 神藉着圣经中的字词说话。

. 人的言语并不足以适切表达神的意思。

. 大部分高等批判学可被接受。

. 信心与理性相对立。

. 整体和所有部分都是正确的。

. 属灵上和历史上都是正确的。

. 道德上和历史上都是正确的。

. 动机和主张都是正确的。

. 圣经是可靠且无谬的。

. 圣经本身便是一个启示。

. 圣经是神的启示。

. 神在圣经的字词中说话。

. 人的语言足够适切表达,只是无法穷尽神的意思。

. 不接受德智体的高等批判学。

. 信心并非与理性对立。

  新福音派指出圣经并非要用来作科学课本的,这没有错。他们看到人语言的有限,这也是正确的。然而,如果采取他们的立场,结果将不堪设想。

  耶稣的言行似乎与他们许多的宣称相抵触。他说:「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约三 12 )耶稣期盼:他在具体可以验证的事上的正确性,可以用来证明有关属灵、难以验证的事上,他所说的都是其的。耶稣对众人说:「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罢!」(可二 9 一 1l )为了让人知道,他所说有关信仰和无法证实境界的事都是真的,耶稣藉著一个绝对可证实的、身体的医治来证明。他在此说明:神所说有关今世的事,可以显示他所说有关来世的事是真实的。

  耶稣的复活又当如何看待呢?那是神话还是历史上的事实?如果那是神话,是否表示在可验证的其实世界中并没有发生?如果是历史事实,是否表示它没有更高的、属灵的意义?就耶稣提出用以证实他是神的证据而言,事实、意义这种二分法根本站不住脚。

  同时,耶稣似乎有让人烦恼的习惯。高等批判学认为错误的那些经文,却往往是耶稣所确认的。他对创世(路十一 51 )、亚当和夏娃(太十九 4 一 5 )、挪亚和洪水(二十四 37 一 39 )、所多玛和蛾摩拉(路十 12 〕、约拿和大鱼(太十二 39 一 41 )等记载都予以确认。他甚至说写律法的是摩西(而非如高等批判学所说乃以斯拉或一群文士;参可七 10 ;约七 19 ),是以赛亚写以赛亚书全书(批评学者说以赛亚书的後半卷是好几世纪之後写的;参约十二 38 一 41 ,耶稣在此将以赛亚书上卷和下卷的经文同时引用,都归诸以赛亚的名下)。这些经文显示:耶稣将旧约经文的历史其实性与他自己属灵信息的真实性结合为一体。

  新福音派学者的回应是说:耶稣只不过是迁就当时通行的观点,使他们能够明白他主要的论点,不至於因新发现神使用进化或有些神迹从未发生过而分心。这个立场有两个严重的破绽。首先,耶稣并非迁就流俗意见的人。他面对错误的信仰时总是毫无畏惧地当面直言(太五 21 一 22 、 27 一 28 、 31 一 32 ,十五 1 一 9 ,二十二 29 ,二十三 1 以下;约二 13 以下,三 10 ),因此常常与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诘辩。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这立场暗示耶稣在道德上诈欺。他身为神,明知道他所说的并非其实的,却仍然照说。

  按哲学眼光来看,「可靠论」不足令人心服。假使说真理是以目的或动机为准,与一般人心目中的真理大不相同。我们相信真理与它所说的实际是相吻合的。如果真理只不过是动机上的事,则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一句话是其还是假,因为我们不知道发言人心中的动机。同理,我们无法就一人所说的话来断定他的意思是什麽,则我们如何知道他想要表达什麽?就算他加以澄清,告诉我们他的动机,他仍然在使用语言,我们仍然无法确定他是否已其的表达出他真正的动机。意义和真理都将成为不可知。所以,说[言语无法表达有关神的事」,乃自相矛盾的说法,因为那句话已经表达了一个意思:言语无法表达。当然,用语言来表达无限的神,的确会有限制,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便应全然放弃。有些有关神的事是可以用人的语言来表达的。不然的话,新福音派学者如何能说圣经是教导属灵事物的真理呢?

  大部分福音派学者认为:圣经教导属灵以及科学、历史方面的真理,上文论到默示时引用的经文显示圣经是如此地宣称,耶稣也是如此地理解。检验一下证据,将发现:圣经在历史和科学方面都是极度可靠的,批评者反而被证实是一错再错(见第八至十章」。更重要的是,如果圣经是神的话,神只能说真理,则我们无法避免圣经无误这个结论。默示也保证无误,我们只要留意经文中常将神所说的当成圣经所说的,便可看出。耶稣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句话是神说的,但仔细查看创世记第二章 24 节,显示那是摩西的话。同样,保罗引用神所说的一句话,却归诸是圣经说的。当圣经说话时,那是神在说话,而神是不能说谎的。

  这并不表示我们理解圣经的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只是说:当我们正确地了解圣经时,圣经是真实的。这也并不是表示经文中每字每句都应按字面来解。圣经中几乎每一页都使用修辞,但使用隐喻来表达真理,与使用神话来说故事是完全两码子事。此外,无误论并不表示圣经中所记载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而是说圣经所肯定为对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该隐说:「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麽?」意思是他不是。圣经照他所说的记载了,但并未认

  可他的态度。这句话毕竟是出自一个刚刚杀了他兄弟的人的口啊!经文记下,是要教导我们对其他人的好歹都要负责的。

  最後,书写下来的道与活生生的道之间有相似之处。新福音派学者说:错误是由於人的思想和言词参与而导致的,但他们必须要对「耶稣基督虽是百分之百的人,又是百分之百的神,却完全无罪]这一事实加以解释。这两种情况都是人、神结合,但人的层面没有不完全之处。这显示罪和错误并非人类必然的结果,只是偶发的。神可以生产出完全无误的一个人和一本书。

圣经说的 —— 便是神说的
反之亦然
神说的 = 「圣经说的」
创十二 3 加三 8

出九 6

罗九 17
圣经说的 = 「神说的」

创二 24

诗九十五 7

诗二 1

赛五十五 3

诗十六 10

诗二 7

诗九十七 7

诗一〇四 4

太十九 4 一 5

来三 7

徒四 24 一 25

徒十三 34

徒十三 35

来一 5

来一 6

来一 7

 

神的话
道成肉身 默示成书
自永恒就隐藏在神里面 神永恒的思想
(约一 1 ) (诗一一九 89 ;弗三 9 )
由圣灵感孕 由圣灵然示
(路一 35 ) (提後三 16 ;彼後一 21 )
生为一个普通的人 写成普通的语言
(腓二 7 ) (林前二 4 一 10 )
完全、无罪 完全、无误
(约八 46 ;来四 15 ) (约十七 17 ;诗十九 8 )
为圣经作见证 为基督作见证
(太五 17 一 18 ) (路二十四 27 )
将父显明出来 将子显明出来
(约一 18 ;来一 1 一 2 ) (约五 39 )

  圣经如何成书的?

  我们如何可以得知,圣经中的六十六卷书,是应当收在圣经中的全部书卷?次经( Apocrypha )或灵智派的福音书又如何呢?为何不将它们列入圣经?答案在於列入正典( canonically )的原则。正典( canon )一字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中原来的意思是「量度的竿」,表示所有圣经书卷必须符合的标准。有人曾提出一些不适合作标准的标准,例如年代、是否与律法书相符(如果是希伯来文写成的)、宗教价值、基督徒的引用情况。但这些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将人对圣经的「识别标准」误当为神对正典的「决定标准]。最基本的判准在於它是否是神默示的,是,便为圣经;不是,便非圣经。当圣灵感动一个属神的人书写时,所写的不单只是默示( inspired )的经文,更已成为铭刻( inscripturated)的经文。神已决定何者应加入正典;我们的问题是应当如何发现神已经默示的经典。

  教会是否接受或拒绝一本作品纳入正典,乃根据五个问题来决定。头一个问题是最基本的:

  1 .是否由神的先知写成?申命记第十八章 18 节告诉我们:唯有神的先知才会说出神的话。这是神启示他自己的方式(来一 1 )。彼得後书第一章 20 至 21 节也向我们保证:圣经是独独由属神的人写成的。

  2 .是否有神的作为印证?希伯来书第二章 3 至 4 节告诉我们:为神说话的人应当有神迹印证。摩西的杖曾变成蛇,耶稣已然复活,使徒们也继续耶稣的神迹,这些都是要印证他们的信息来自神。许多先知在被要求证实他们的权威後不久,所预言的就应验了。

  3 .是否传说神的真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一 8 )一篇信息与在它之前的启示相吻合,是想列入正典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条件自然将妄奉神的名说的假预言淘汰出局(申十八 22 )

  4 .是否有神的权能?任何作品如果无法在读它的人生命中彰显神改变的大能,都不是由神而来的,「神的这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来四 12 )。

  5 .是否被神的子民接纳?保罗感谢帖撒罗尼迦人,因为他们接受使徒的信息为神的道(帖占前二 13 )。只要真应属於正典的,通常神的子民(他们之中的大部分,而非仅一个派系)一开始便会把它当作神的道接纳。摩西的律法书立即被放入约柜中(申三十一 24 一 26 ),约书亚的律法书也同样地被加进去(书二十四 26 ),撒母耳所写的也如是(撒上十 25 )。耶利米是著名的文抄公先知,因为他经常引用在他前不久的先知所写的预言,这显示他们的著作很快已被接纳。但以理在耶利米书写成五十年之内便已在读它(但九 2 )。新约也显示彼得称保罗的书信为经书(彼後三 16 ),保罗将路加的经文与律法书同时引用(提前五 18 )。我们也知道保罗的书信在众教会间传诵(西四 16 ;帖前五 27 ),当时可能是开始收集新约正典的时候。虽然有些书卷後来受到争议,但它们原来被接纳这一事实,加强了它们应列入新约的向度。

  曾经遭受质疑的书卷(注 3 )

  希伯来书一一因马不知作者马谁。一般的看法是若非使徒所写的,便是具有使徒权威。

  雅各书——因为看似和保罗因信称义的教导冲突。假使把行为视作真信心自然表露的 成果,冲突就化解了。

  彼得后书——因为风格不同於彼得前书。但彼得写彼得前书时曾请文士代笔(参五 12 ),代笔人可能帮助使得润饰了他的希腊文。

  约翰二、三书——因为作者被称诗「长老]而非使徒。然而彼得也称自己为长老(彼前五 1 )。这两卷书在最早的正典名单中有份。

  犹大书——因为提到《以诺书)和《摩西升天记》。然而他并未称它们为圣经,这种情形就像保罗引用异教徒的诗一样(徒十七 28 ;多一 12 )。早期就受到广泛接纳。

  启示录——因为教导基督一千年的统治,而另有一个异端也如此教导。然而最早期的教父都接纳这卷书。

  至於被排除於正典之外的书卷又如何呢?这个问题本身问得就有些问题,因为从未有其他的书曾被纳入正典,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它们有可能进入正典。就旧约和新约而言,都有些书卷是被所有信徒接纳的,有些书卷後来遭到争议,有些书卷被所有的信徒排除,并没有任何书卷是起先被接纳後来又被排除的。然而,却有两组作品被许多人认为应当纳入正典,那便是次经和灵智派的福音书。

  次经( Apocrypha )

  次经是主前第三世纪到主後第一世纪期间写成的书卷,共有十四卷(分法不同,即为十五卷),见於希腊文译本旧约中几个重要的古抄本,反映出玛拉基(旧约最後一位先知)之後犹太人的一些传统和历史。大部分的次经都被第四世纪的奥古斯丁和叙利亚教会接纳为经典,後来被纳入天主教的正典中。次经书卷曾被新约和早期教父引用,也见於昆兰的死海古卷中。

  然而,这些书卷从未被犹太人接纳为经典,也未被包含在希伯来文圣经中。虽然新约可能提到它们(例如,来十一 35 ),但从未在引用中称之为神的话(保罗也引用异教徒的诗,但并未称之为圣经)。奥古斯丁承认它们的地位次於其馀的旧约。支持次经的一项理由是,因为它们被包含在被视为神默示而成的七十士译本( Septuagint ,希腊文译本〕中,但是一位希伯来文学者耶柔米( Jerome ),於第四世纪将旧约译成通俗拉丁文武加大译本( Vulgate )时,却未将次经纳入。接纳次经的那些教会都是在它们写成後许久(第四、十六、十七世纪)才认可的。有教父引用次经,但也有其他教父像亚他那修( Athanasius )和耶柔米,就激烈地反对。

  事实上,直到西无一五四六年的天特( Trent )会议以前,次经从未正式被纳入圣经。他们接纳次经的原因未必如表面所说:乃基於基督徒已引用多年(这个理由当然不对);恐怕是因为二十九年前马丁路德才刚要求他们为传统信仰(例如:靠行为得救、为死人祷告,见於次经马喀比书下卷十二 45 一 46 ;多比传十二 9 )提出圣经根据。至於昆兰的发现,除了次经,数以百计未被包括在正典中的其他书籍也同时见世,因此这只能证实次经是流行的著作之一。最後,没有任何一本次经书卷自称是受神默示而写成的,有的还特别否认受到神的默示(马喀比书上卷九 27 ) o 如果神未默示,则它们并非他的话。

  有哪些次经?

标准修订本(RSV)   杜爱译本( Douay)

1.The Wisdom of Solomon
《所罗门智慧书》

(约 30. c. )

1.Book of wisdom
《 智慧篇》

2.Ecclesiastics
《德训篇》

( 132 B , C.) 2.Ecclesiastics
《德训篇》

3.Tobit
《多比传》

( 约 200B.C. ) 3.Tobias
《多俸亚传》

4 . Judith
《犹滴傅》

( fo 1508 , C. ) 4 . Judith
《友弟德传》
5 . I Esdras
《以斯拉续篇上卷》
( 约 150 一 100 B. C. ) (未被纳入)
6 . I Macaques
《马喀比书上卷》
( ll0bnB. C. 〕 6 . I Macaques
《玛加伯书上卷》
7 . II Macaques
《马喀比书下卷》
( 约 110 一 70B .C. ) 7 .Ⅱ Macaques
《玛加伯书下卷》
8 . Barite
《巴录书》
(约 150 一 50 B.C ) 8 . Barite
《巴路克书》第一至五章
9 . Letter of Jeremiah
《耶利米书信》
(约 300 一 100 B, C. ) 9 . Barite
《耶肋米亚书信》第六章
10 . II Estrus
《以斯拉续篇下卷》
(约 100 A. D. ) (未被纳人)
11 . Additions to Esther
《以斯帖记补编》
(约 140 一 130, C. ) 11.Esther
《艾斯德尔传补录》 10:4一16:24
12 . Prayer of Azariah
《亚撇利亚祷告文》
( 约主前一、二世纪) 12 . Daniel
《达尼尔书补录》 3:24 一 90
13 . Susanna
《苏撒拿传》
(约主前一、二世纪) 13 . Daniel
《达尼用吝补录》第十三章
14 . Bell and the Dragon
《比勒与大龙》
(约 100B , C.) 14 . Daniel
《达尼尔书补录》第十四章
15 . Prayer of Mannish
《码拿西祷告文》
(约主前一、二世纪) (未被纳入)

  灵智派的福音书( Gnostic Gospels )

  灵智派的福音书和其他有关书卷为新约为经( pseudepi-grapha ,意为假的作品)的一部分,因为作者冒用使徒的名字。例如彼得福音( the Gospel of Peter )、约翰行传( the Acts ofJohn ),这些并非使徒所为,而是第二世纪或以後的人冒用使徒权威以宣扬他们自己的教导。这种行径在现代被称为欺诈或伪造文书。有些人却不以为意,认为这些作品也在合法的基督教传统内,因为他们认为:新约其他书卷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写成的。最早的两个异端教义便出在伪经书卷中,否认道成肉身的真实性。他们说:耶稣实际上只是一个灵,看起来像一个人;因此他的复活只不过是回复灵的形式。他们宣称有耶稣童年的资料,但是他们记录的故事十分不可靠,也非源自目击证人。除了与此异端的教派之外,从未有任何人接纳伪经为圣经正典。它们根本不是基督教传统中合法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基督教主流之外神话和异端的记录。

  灵智派的福音会是否与圣经同等呢?下列为多马福音( The Gospel Thomas )中的一则故事,请於读后自行决定。但文士亚那之子与约瑟正一同站在那里,他拿著一根柳树枝子,泼散耶稣收聚的水。耶稣看见他所做的事,愤怒地对他说:[你这侮慢、邪恶的笨蛋,那池子和水妨害了你吗?现在你要像棵树一样地枯奚,永不再长素、生根、结果。」那少年立即整个人都枯萎了;耶稣离去,进入约瑟的家。那枯萎少年的父母将他带走,为他的早天而悲泣,带著地去约瑟家,责备约瑟说:「你的孩子是什么人啊!他竟然做出这种事!」(多马福音三 1 一 3 )

  现代圣经是否可靠?

  圣经中从未应许我们历世历代的圣经经文必然会保持完整无误,但有许多证据可以证实:我们所读的圣经与先知和使徒受神默示所写出的原稿极为相近。证据可由我们所有抄本的正确性看出。这样的可靠度可以帮助我们证明:圣经的珍贵不单因为它是由神而来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文献。新、旧约各有不同的传统,因此我们将分别处理。

  旧约手稿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有关旧约的事,必须到旧约保存者犹太人的宗教中去寻找。最初的发现不很乐观。要保存写在动物皮上的手稿三千到四千年,而欲完整无缺,不是一件易事,犹太人甚至也未尝试如此作。相反地,出於对神圣经书的敬畏,他们有一个传统,便是将所有有瑕疵的、用旧了的抄本都举行仪式加以掩埋。同时,第五世纪的文士将希伯来文圣经标准化(统一所有口述传统,为没有母音的希伯来文书写文字加上母音)时,可能已经将所有与他们不同的抄本都加以销毁。因此,我们只有一些第十世纪的手稿,其中只有一份是完整的。这实在是坏消息。

  好消息是我们手头抄本的正确性有其他的证据支持。首先,不论是谁准备的或是在何处发现的,所有的手稿都极为吻合。由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的手稿文句都相吻合这一事实,足见它们都可回溯至历史上强固的原始传承。其次,它们与另一旧约古卷来源——七十土译本(第二、三世纪的希腊文译本)——也相吻合。最後,死海古卷比我们手头上所有的手稿早一千年,提供比对的基础,比对结果显示经文的传递可靠地惊人。一位学者发现,昆兰洞中出土的两卷以赛亚书,「已经证实与我们标准的希伯来文圣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经文字字雷同。其他百分之五的差异主要都是明显的笔误和字母拚音上的出入」(注 3 )。这麽高正确性的主要原因,出於抄写的文土对经文极端地敬畏。犹太传统将抄写经文的每一细节都列出,好像它们是律法一样,由抄写所用的材料种类到一页应当有少栏、多少行都一应俱全。没有任何部分是凭记忆写下的。每一次写到神的名字时,他们甚至要举行一个宗教仪式。任何抄本只要发现有一个错误,便全本销毁。这保证了过去二千年以来旧约的经文没有大的变动,也证明在这之前可能也少有变动。

  马琐拉经文木( MasOretic Text )的历史

  耶路撒冷於主后七十年被毁,令致犹太救一次大复兴。因为对人而言,圣经变得更为重要,他们发现非常需要一本标准的希伯来经文,用来支持当时流行的口述传统,这经文只有子音,没有母音符号。抄写这经文的文士为要保证不犯错,甚至将每个字母和字都加以数算。他们发现利未记第十一章 42 节中有一个字里面的「 w ]便是律法书最中位置里的字母,而第十一章 42 节中的「 Drs 」是律法书最中间的字。级文周围加有记号,以注明重音、每周读经,以及句法。母音符号是后来才发明,可以写在子音之下,不会破坏组文。文士主要的工作是抄写马琐拉经文注解,也就是写在页旁或页底的注明,指出抄写者发现有问题的瑕疵、一个字出现多少次,以及一个索引般的表。对那些人而言,传递旧约经文成为一个全人的生活方式。

  新约手稿

  至於今本新约的可靠性,证据就多如海沙了。新约共有 5366 份抄本可供比对和推论,其中年代最早的古卷是第二到第三世纪的。为探讨这事实的重要性,可与荷马的史诗《伊里亚德》( Iliad) 相比,这是古希腊最出名的著作,竟然只有 643 份抄本存留下来!没有人怀疑凯撒大帝的《高卢战争》 (Gaelic Wars) 的真实性,但我们只有十份古卷存留,而最早的一份已距成书当时一千年了。相形之下,新约有如此丰富的古卷存留,最早的与成书时期相隔不到七十年,实在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既有如此多的抄本,必有许多出入。有人误以为:随著岁月,圣经中窜入 200 , 000 个「错误」 ( errors ),实际上那些是「出入」( variants )。某个字,甲本与乙本不同,算一次出入,到甲本与丙本比对时,刚才那同样的不同又出现,再算一次。因此,在 3 , 000 份抄本中,只要有一份有一个异文,则出入共计 3 , 000 个。事实上有出入的只有 10 , 000 处,大多都是拚音或是排字顺序的问题。新约中我们无法确定文句原貌的不过 40 处,但没有一处对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教义有任何影响。请注意:问题并非我们不知道经文是什麽,而是我们不确定那一个抄本才是正确的原貌。我们有 100 %的新约,其中 99 . 5 %我们能确定。

  但即使我们没有如此多的抄本为证,仅仅以第二、三世纪教父引用的新约为基础,我们已可以重建几乎整本新约圣经,只少 11 节经文(大部分出自约翰二、三书)。因此,就算在第三世纪末所有的新约抄本都被烧毁,光是研读教父的写作,我们已可以知道几乎全本新约圣经的内容。

  有些人指出「无误论」是无法证实的教义,因为那是指受默示的原始手稿,我们已失去所有的原始手稿,现有的全都是抄本,那不是「无误论」所指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确定新约的经文,旧约经文二千年以来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则我们不需要原始手稿也知道它们的内容。现有的圣经与原稿既如此接近,所以我们可以有十足把握:它们的教导是真理。

  新约经文问题

  新约大部分的经文问题都很琐碎,例如:「你是谁呢?是以利亚麽?」(约一 21 )有五种不同的语序,不知应迟择哪一种,其实每一种的意思都一样。另有一些问题则很重要。例如:英文钦定本( Authorized Version) 中 , 约翰壹言的第王章 7 节在较新的课本中被删去不译,因为 1520 份希腊文抄本中,只有一份有这节经文。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约八 1 一八 11 )可能是后来加上的,因为早期的手稿、译本和教父都不予采用,甚至采用这段经文的手稿都有四种不同的安插地方。马可福音的结尾(十六 9 一 20 )可能并非原来就有的,至於原本的结尾是什麽样子,也没有一致的看法。这是新约最困难的经文问题,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解答。

  总 结

  本章已显示:圣经乃神的话,它在教导上的权威丝毫不逊於耶稣基督本人。耶稣确认旧约是神所默示的,并应许新约的著成。他和他使徒们的见证都指出:圣经所教导的每一件事,小至动词的时态,一个字的最後一个字母,都无误。同时,也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我们手头的圣经较之其他古代流传下来的书,以高度的正确性呈现那些原始手稿。你手上的那本圣经正是神现在要对你说的话!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