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圣经神学 —— 教会如何忠心教导福音》尼克.罗克( Nick Roark)
文章内容
第五章 圣经神学塑造教会的教导

   如果圣经叙事都是在讲君王基督,那么这个事实就应当对地方教会的讲道与教导服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本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圣经神学的一些重要方法。这些方法将帮助到那些向神的百姓传讲神话语的人。随后,为了促进圣经神学在我们的教导服侍中发挥作用,我们将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后续的步骤。

    

   圣经神学守护和引导我们

   圣经神学对于圣经教师、传道人来说,是得力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它帮助圣经教师防范两个宿敌:经文佐证(proof-texting)和道德主义。同样,圣经神学引导传道人和教师以基督为中心,福音性地讲解圣经,高举整个叙事的主角,即这位荣耀的耶稣基督。

    

   传讲基督,而不是用经文佐证

   首先,圣经神学保护传道人不陷入“经文佐证”(prooftexting)的错谬,引导他们从圣经的所有书卷来传讲基督。

   当我们不考虑这段经文的上下文,只是用经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就犯了“经文佐证”的错误。“经文佐证”把(传道人的)意思读入一段经文,而不是从这段经文中读出(经文的)意思。“经文佐证”操作起来很容易,因为你不必做认真细致的功课,也不必以祷告的心来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那些教导百姓神话语的人本应该 “按着神的圣言讲”,叫神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参见彼前4:11)。

   “经文佐证”不去辛勤地研读文本、谦卑地留心观察神所默示的上下文,而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对待经文。传道人应当靠着神的恩典,竭尽全力按着正意分解神的道。“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

   “经文佐证”谬讲神的道。它扭曲经文原意,欺骗听众。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说,“(我们)乃将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不行诡诈,不谬讲神的道理,只将真理表明出来,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林后4:2)“经文佐证”并不是揭示一段经文在情境中说了什么,从而“将真理表明出来”,而只是在传递牧师或教师强加在这段经文上的意思。

   保罗劝勉提摩太“务要传道”(提后4:2)。《提摩太后书》3章16至17节向我们详细地说明了这“道”的定义:“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整本圣经对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处的。保罗所吩咐的使命便是或“传讲”或“解明”或“宣告”这有益的话语。

   “经文佐证”不是传讲神所默示的有益的话语,而是用神的话来支持讲员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经文佐证”扭曲了圣经经文的原意,强逼经文“说”一些它本无意想说的话。教师、传道人断不可如此运用圣经,而应当忠实地解开经文原意,使神的百姓通达真道。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会众和听我们教导的人将通过观察我们教导圣经的方式来学习阅读圣经。断章取义地解经,只会服务于讲员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法为教会的健康打下牢固的根基。

   那么,圣经神学如何能使我们避开“经文佐证”的陷阱呢?圣经神学引导传道人从整本圣经来传讲基督。了解圣经的宏大叙事可以帮助圣经教师从圣经的每一部分来传讲基督。

   “经文佐证”常常是因为看不到整本圣经(尤其是旧约)与耶稣的关联而造成的。传讲旧约经文,有时感觉像切鸡肉时被围观。你上手尚且容易,但是很快就不得不做出棘手的决定(具体做法见仁见智),到最后十有八九会弄得一团糟,只剩下一堆没人知道该怎么处理的碎渣[1]。不幸的是,有太多的传道人、教师诉诸“经文佐证”,而不是从旧约来传讲基督。

   如果你不了解圣经完整的叙事,你会倾向于避开圣经中你不太熟悉的部分。反之,你若对圣经叙事主线有清晰地认识,并且明白这叙事的高潮在于基督,你就会有极大的自由。即使是一些鲜有人涉足的经文,你也能应对自如。

   例如,圣经神学在我们教导《利未记》的时候怎样提供指引?比方说,你讲到13至15章。这个部分涉及洁净大麻风和处理身体排泄物(和合本作“漏症”)的律法。当我们进一步仔细阅读《利未记》13至15章时,我们发现它属于本卷书更大部分的一个段落。这个段落通常被称为“清洁条例”(利11-15)。它记载了涉及分辨洁净与不洁净的律法。

   笼统地说,《利未记》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一群不圣洁的百姓如何住在神圣洁的同在中。这几章之所以记载有关大麻风和身体排泄物的律法,是为了显明不洁净是如何导致污秽的。

   例如,律法要求大麻风患者喊叫说:“不洁净了!不洁净了!”(利13:45)麻风病人的不洁会导致污秽,因此他们需要被隔离、被赶到营外。“灾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洁净。他既是不洁净,就要独居营外。”(利13:46)在礼仪上不洁的以色列人必须离开营地,离开神的同在。被赶到以色列的营外意味着暂时与神隔绝,因为营中的会幕里有着神荣耀的同在。
与麻风病人或漏症患者发生身体接触的人也会染上污秽,需要被洁净。神告诉摩西,他们必须一丝不苟地遵守这些清洁条例,为的是让营地保持圣洁。“你们要这样使以色列人与他们的污秽隔绝,免得他们玷污我的帐幕,就因自己的污秽死亡。”(利15:31)

   那么圣经神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忠实地传讲《利未记》的这三章经文呢?

   我们稍后会看到,圣经神学的基础是对圣经文本仔细而敬虔地研读,让经文来解释经文。传道人要结合上下文或当时的处境来深入研读一段经文,然后把镜头拉远,以便能看到这段经文是如何嵌入圣经的宏大叙事(这叙事最终在耶稣身上达到高潮)中的。在历史背景中忠实地解释了这三章的含义之后,我们应该问:圣经的叙事主线中有没有关于《利未记》13至15章的内容。事实上,这些关于洁净的律法和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事工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联系。

   例如,我们要注意到,耶稣触碰了一个麻风病人和一个患血漏的女人后,他自己并没有变为污秽。耶稣反而洁净了他们。路加记载了这两次的相遇:
   有一回,耶稣在一个城里,有人满身长了大麻风,看见他,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刻就离了他的身。(路 5:12-13)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他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他。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路8:43-44)

   这两段经文的要点都一样:耶稣主动或被动地触摸到饱受身体疾病折磨、因礼仪上的不洁而被社群抛弃的人。然而,触摸麻风病人没有使耶稣(变为)不洁,触摸患血漏的女人也没有使耶稣(变为)不洁。相反,耶稣甚至使不洁的人成为洁净,因为他是“以色列的圣者”。但福音书的作者们并没有就此止步。

   每一部福音书都是以基督的死和复活作为结束的。耶稣最终走上十字架,担当罪的诅咒。在十字架上,耶稣自己在营外受苦,忍受他百姓的羞辱,因他从父的同在中被剪除,承受了全能神倾倒在十字架上的诅咒。耶稣在十字架上确保了他子民最终的洁净。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告诉我们的:“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来13:12)
因此,圣经神学对传道人大有帮助。正如上面《利未记》13至15章的例子,圣经神学引导他们以基督为中心,福音性地讲解圣经。我们应当努力从整本圣经来忠心地传讲基督,而不是陷入“经文佐证”的谬误。

    

   传讲耶稣而不是道德主义

   其次,圣经神学不仅保护传道人不落入“道德主义”的错谬,也指引他们阐明耶稣如何是整个叙事的主角。
道德主义的讲道仅仅是出于矫正行为的目的,突出圣经人物身上正面或负面的特质。道德主义虽然激励听众改善行为,但它是通过削弱福音来实现的。这可是个大问题,因为正如我们所见,圣经根本不是一套行为改良的方案。福音的好消息不是道德的自我提高和完善。呼召牧师和教师乃是为了传扬基督(参见西1:28)。整本圣经都能使我们因信基督耶稣而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因此,无论你教导的是哪段经文,如果你没有清晰地阐明这段经文是如何地指向基督、高举耶稣,你的工作就还没有完成。

   圣经神学也帮助我们忠实教导圣经。例如,《撒母耳记上》17章,大卫打败歌利亚的故事。这段经文的本意不仅仅要我们学习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巨人”。它的要点不单是突出大卫的英勇。面对强大的巨人时,大卫诚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但是,如果我们用这段经文教导会众说:“大卫真的很勇敢,所以,我们也要努力像大卫一样勇敢”,那么我们的教导不仅是彻底失败的,还羞辱了配受一切尊荣和颂赞的基督。

   圣经神学能使我们避免道德主义式讲道的错误。大卫在这个故事里或许是一位英雄,但耶稣乃是圣经叙事里的那位英雄。

   圣经常以个人为例。《希伯来书》11章介绍了一连串的信心伟人,其中就有大卫(参见来11:32-34)。所以,对信徒来说,大卫的确是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但是,当我们以祷告的心仔细研读《撒母耳记上》17章时,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里有一个人比大卫更伟大!我们把镜头拉远,把这段经文置于圣经叙事主线中去看时,便会发现这段经文与那位更伟大的君王之间有许多惊人的关联。

   请留意,大卫是受圣灵膏抹的君王(撒上16:13)。他生于伯利恒城(撒上16:4),出于犹大支派(撒上16:1;参照创49:10)。他信心火热,与神有美好的关系(17:26、36、45-46),他行事勇敢(17:48-51),作为百姓中勇士的代表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17: 4-7),并把他荣耀胜利所带来的益处(17:8-9、52-54)归算给了一群退缩、小信和不配的百姓(17:24)。借助圣经神学的透镜来教导这段经文,我们得以看见它如何指向一位更伟大的大卫——他既是大卫的子孙,又是大卫的主(参见路20:41-44)。他是真正代表百姓上阵的勇士。这种方式的讲道不仅关注经文本身,而且也留意到整本圣经是如何指向基督的。

   让我们再来到《士师记》13至16章参孙的故事里,看一看圣经神学是如何防范道德主义的。参孙故事的重点不是教导信徒要避免与非信徒约会。参孙愚蠢地寻求罪中的异性关系(14:3,16:4-5),包括与一名妓女有染(16:1)。所以,他的行为呈现出和以色列同样属灵淫乱的光景——娶外邦妻子、随从外邦神(参见出34:15-16;申7:3-4;士3:6;耶3:1-2)。但是我们如果把这段经文的信息简化为“参孙找了不该找的女人,所以我们不要效法参孙”,我们就陷入了道德主义的错谬。

   参孙的生与死是同样深陷罪恶的以色列民族的一个缩影。堕落的民族领袖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堕落。《士师记》,尤其是参孙的侍奉,凸显出以色列迫切需要一位良善、公义、圣洁的王(参见士17:6,18:1,19:1,21:25)。

   一旦我们在《士师记》中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镜头拉远,把参孙的叙事和更大的圣经叙事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经文都暗示将参孙和耶稣进行福音性的比较和对照。例如,在参孙的故事中,天使向以色列中一个不能生育的女子显现,宣告她将怀孕生一位百姓的拯救者(2:16、18,13:1-5)。

   拯救者渐渐长大,耶和华赐福给他(士13:24)。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使他的侍奉大有能力(13:25,14:6、19,15:14)。然而,这位神所设立的拯救者最终因为银钱,被一个亲近到可以亲吻他的人而出卖了(16:5)。他被捆绑,带到死地(16:21),周围满是讥诮他的仇敌(16:23-25)。参孙张开双臂(16:29),祈求耶和华赐他力量,使他最终能藉着自己的死(16:30)向敌人报仇(16:28)。

   不过,他最后的祷告是为复仇,而非怜悯(参见路23:34)。圣经神学帮助我们看到:耶稣,而非参孙,才是最终的拯救者、士师和圣经中的英雄。

   即便我们教导、传讲的是新约圣经,道德主义也可能是一个问题。圣经神学防范道德主义,引导我们始终定睛于耶稣,甚至是在教导福音书的时候。

   新约圣经以四福音书开篇。福音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耶稣的传记,而是被有意创作成“为了重点突出耶稣的一生、教导、受死与复活”。傅格森提醒我们阅读福音书时须牢记常被忽视的一个基本原则:“当你阅读
福音书时,不要忽视了耶稣,要牢牢定睛在他身上。”[2]

   这个原则防止我们读一段经文时首先问:“这段经文说了什么关于我的事?”也许我们会忍不住马上问,“我像这个故事里的哪个人物?”相反,我们最应当问的是,“关于主耶稣,这段经文说了什么?”

   举个例子,《路加福音》中耶稣在地上事工的初期,来到旷野中受魔鬼的试探(路4:1-13):

   耶稣被圣灵充满,从约但河回来,圣灵将他引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那些日子没有吃什么,日子满了,他就饿了。魔鬼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块石头变成食物。”
   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魔鬼又领他上了高山,霎时间把天下的万国都指给他看,对他说:
   “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
   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
   耶稣说:“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他。’”

   魔鬼又领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顶上,对他说:
   “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从这里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
   ‘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护你。
   他们要用手托着你,
   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耶稣对他说:“经上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

   这段经文主要教导的不是“如何像耶稣一样抵挡试探”。为了能够抵挡试探,你要把圣经熟记在心。这只是此段经文的次要含义。我们的确应当将神的话藏在心中,免得我们受试探时得罪神。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段经文的意思简化为“耶稣受到了试探。这是他抵挡试探的方式。让我们如此效法耶稣吧”,我们就错失了重点。在这段经文中还有更大的含义,而圣经神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副透镜,让我们能够看见它。

   在上下文中,路加的叙述已经突出了耶稣是神的爱子。

   他受洗时,“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路3:22)。路加紧接着记录了耶稣的家谱。家谱在最后讲到“神的儿子亚当”时达到了高潮(路3:38)。当我们阅读耶稣受试探的记载时,我们注意到在与魔鬼的争战中,耶稣所引用的经文全都与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试炼有关(参见申8:3,6:13、16)。《出埃及记》4章22节中,以色列被称为神的“长子”。他们在旷野经受试炼,却惨遭失败。

   仔细阅读后,我们开始看到耶稣受试炼和以色列人在旷野受试炼之间的几个关联。

   《申命记》8章2至3节记载:
   你也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肯守他的诫命不肯。他苦炼你,任你饥饿,将你和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圣经神学如何保护我们免受道德主义的侵害,并帮助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凸显出耶稣是圣经的主角呢?当我们定睛于耶稣时,我们就不会将自己读入这段经文。路加向我们强调了耶稣与亚当、以色列有何不同。神不忠心的儿子亚当被蛇试探,不信任神,反而在伊甸园里(创3:1)满足自己的私欲(创3:6)。亚当未能守住神与他立的约,他失败了。但是耶稣全然忠诚,未向魔鬼屈服(路4:3-4)。

   以色列也是神不忠心的儿子(出4:22)。他从水里经过(出14:21-31),随即被耶和华领到沙漠,在那里经受四十年的考验(申8:2)。以色列未能守住神与他立的约,也失败了。但是耶稣是神忠心的儿子。他经过了水的洗(路3:21),随即被圣灵领到旷野,在那里经受四十天的考验(路4:1-2)。然而,在亚当和以色列都跌倒的地方,耶稣却站立得稳,持守忠心。

   所以,《路加福音》四章1至13节主要是在讲我们应当如何抵挡试探呢?还是主要在讲耶稣,这位神忠心顺服的儿子呢?(参见腓2:8;来4:14;彼前2:22-23)

   圣经神学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有人都像亚当、以色列一样不忠心不顺服。我们所有人都向诱惑屈服了,我们都得罪了神。然而,耶稣是神忠心顺服的儿子,他配受一切的敬拜和赞美。

   所以在这段经文里,圣经神学就能帮助我们定睛于整个叙事的主角耶稣。我们不是仅仅得出如何抵挡试探的应用,而是找到了更多颂赞他为忠信之子的理由。他在事工之初就经受试探,却没有犯罪。我们如同亚当、以色列一样违背了神,跌倒犯罪。在我们被试探、屈从于罪恶的地方,耶稣这位神所爱的忠信之子却没有犯罪。

   圣经神学显然可以塑造地方教会的教导事工。但我们仍然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如何实践圣经神学?如何让圣经神学在现实中发挥作用?

   让我们用本章剩余的篇幅纵览一下圣经教师可以使用的各种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忠实地将任意一段经文与圣经叙事主线联系起来。(如果你想知道圣经神学如何应用于其他经文,我们提供了六段经文作为示例,请参阅本书“附录:圣经神学的其他例子”。)

    

   传讲基督的工具和步骤

   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工具可以分为两类:研经工具以及叙事主线。换言之,一类工具主要用于观察经文,即把释经焦点集中在情境中和作者的原意上。这些解经工具可帮助我们从文本中读出含义。从某些意义上来讲,这类工具侧重于人类作者和具体的经文。充分利用研经工具必须开始于以祷告的心认真地观察经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拉近镜头放大看”的意思。

   另一类是叙事主线。它们帮助我们了解一段经文在整本圣经叙事主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段经文如何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即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及其工作。从某些意义上来讲,这类工具侧重于那位神圣的作者和整本圣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拉远镜头看全局”的意思。

   在圣经神学的实践过程中,至少有五个“解经透镜”可供我们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透镜,谦卑地研读经文,并按着正意来解经。这些透镜如同护栏一般,确保我们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有助我们记忆的是,这五个解经透镜都以英文字母C开头的:

   1.Context(情境)
   2.Covenant(圣约)
   3.Canon(圣经正典)
   4.Character of God(神的性情)
   5.Christ(基督)

    

   情境(Context)

   实践圣经神学的第一步是在情境中阅读经文。情境是研读、理解任何经文的第一个解经透镜。要理解任何圣经文本,我们首先要使用“历史与文法释经法”(grammatical-historical method)在情境中仔细阅读经文。

   该方法包括两个对于理解旧约圣经必不可少的情境:历史背景(historical context)和文意脉络(literary context)。

   一、历史背景。

   这段经文对原始读者意味着什么?一段经文的原始历史意义提供了唯一的客观控制点,以防止从文本中衍生出各种主观臆断的信息。每当经文清晰的含义被抛弃时,对解释的支配权就消失了,解经者对经文的任何解读就会变成经文的意思。

   你可以通过询问以下几个问题来忠实地确定一段经文的历史背景:
   1.作者是谁?
   2.作者写作的原始受众是谁?
   3.这段经文是什么时候写的?经文本身是否有任何历史记录可以表明这一点?
   4.作者试图解决受众的哪些需要?·作者对原始读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例如,让我们思想一下历史背景对于研读《耶利米哀歌》的价值。这组诗体的哀歌写于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拆毁耶路撒冷城和圣殿之后(参见耶52)。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对于正确解释、应用这卷书至关重要。

   二、文意脉络。

   了解正确的历史背景后,你就可以仔细探究该段经文的文意脉络了。第一步要做的是确定经文的体裁。

   在旧约圣经里,你要确定这段经文是叙事体、诗歌、预言、律法、智慧文学还是启示文学。新约圣经则可以分为三种体裁。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是耶稣生平的历史记载。神在旧约中多次多方地应许会为他的百姓差来一位救主,而福音书的每一个作者都将耶稣作为这诸般应许的成就。福音书之后,我们在《使徒行传》中读到教会建立和扩张的历史叙述。《使徒行传》和四福音书都是历史(叙事)体裁。

   接着,我们读到使徒书信。它们的写作意图是教导基督徒跟随基督意味着什么。

   新约最后一种体裁是启示文学,即《启示录》这一卷书。该书作者约翰让我们一窥末日的异象,目的是预备、鼓励我们在今日为基督而活。

   竭力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识别一卷书的体裁,并以此来调整你如何阅读、解释和应用这卷书。确定体裁后,你就要分析这段经文是如何组织的。首先,你要仔细研读这段经文中的字词和语法。寻找清晰的结构记号、重复出现的字词短语,留心经文的写作风格。

   在上下文中研读一段经文,意味着理解这段经文在较近的和较远的上下文中的意思。在这段经文前刚说了什么?在这段经文后又说了什么?较近的上下文涉及经文、句子、段落和章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较远的上下文涉及从整卷书来看这段经文的意思。

   情境(或上下文)乃是统领。有句话说得很精辟,脱离语境的经文是经文佐证的托词。因此,始终要透过受圣灵启示的历史背景、文意脉络的角度来看一段文本。

    

   圣约(Covenent)

   在情境中研读之后,你就需要以圣约的眼光来读它。人们把神的诸约称作支撑着圣经这个以基督为中心的叙事的“钢梁”。因此,留意任何标记上帝计划的约如何发展的文本结构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对历史背景和文意脉络有所了解后,你就要从约的角度来研读文本。神的救赎计划在圣经中逐渐显明,最终在耶稣基督里迈向高峰。神启示这个计划的方式就好比种子长成大树的过程。确定你研读的经文处在圣约发展的哪个阶段对于正确解经至关重要。

   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三章中所见,神在特定的时期通过诸约与特定的人建立关系。这个模式从《创世记》就开始了,贯穿在整本圣经中。圣经中的诸约包括:

   1.亚当之约(创1-2;何6:7)
   2.挪亚之约(创9:8-17)
   3.亚伯拉罕之约(创12:1-3,15:1-21,17:1-14)
   4.摩西之约(出19-25)·大卫之约(撒下7)
   5.新约(耶31:27-34;结36:24-28;太26:27-30)。

   因此在释经时,就十分有必要判断在圣经叙事中的某个时期是哪些圣约在支配着神的百姓。务必透过圣约的透镜来看经文。例如,你如何解释和应用以下旧约经文?

   1.给诺亚造方舟的指示;
   2.应许赐土地给亚伯拉罕;
   3.《利未记》中的饮食条例;
   4.神应许保护大卫。

   这些经文都明显与圣约有关。了解经文在圣约故事线中的位置对正确解经至关重要。

   正确判断旧约经文与哪个圣约相关,也有助于你将这段经文放在救赎历史的叙事线中:
   创造 → 堕落 → 救赎 → 新的创造

   圣经中的每个事件都能被绘制在救赎历史的这张路线图上。圣约的叙事主线有助于确定你的经文在神救赎计划中的位置,也可以向你指出你自己在这救赎计划中的位置。

   理解圣约背景也尤其有助于我们应用旧约经文。例如,你会如何理解、应用《利未记》19章19节的“你们……不可用两样搀杂的料做衣服穿在身上”?我们不可以把这段经文直接搬到现实的生活中。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段关于服装的经文属于摩西之约,而我们并不生活在这约之下。这条律法是根据神与摩西立的约而赐下的,且适用于以色列,目的是为了让这个民族成为一个圣洁的、从万民中分别出来的民族。更广泛地讲,这诫命是《利未记》19章中一组诫命中的一条。这组诫命呼召以色列竭力效法神在创造中所设立的区分,呼召他们从周围列邦的异教习俗中分别出来,从而可以与神的圣洁相称。

   然而,作为信徒,我们知道基督已经来了,完美地成全了摩西律法,并透过他牺牲的死与复活开创了新约。然而,教会也像以色列一样被呼召作圣洁的子民,正如神是圣洁的(参见彼前1:14-16)。在新约之下,作为被神拣选、有圣灵内住的子民,我们被分别出来的记号,就是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我们逐渐变得纯洁无瑕、无可指摘。

   因此,在解释任何经文时,请试着提出并回答这个问题:这段经文位于圣约叙事线的哪个位置?

    

   圣经正典(Canon)

   实践圣经神学时要牢记在心的另一个解经透镜是圣经正典。这意味着你始终要记住这个原则:最好的解经者是圣经本身。你要仔细阅读,寻找这段经文与圣经其他部分经文在文本上的联系。

   找到这些联系的最好方法是使用串珠版圣经。大部分圣经中的串珠指南都可以帮助你找到这段经文和圣经其他地方相关的直接引用、暗引和联系。

   如果你曾经把旧约从《创世记》到《玛拉基书》通读过一遍,你是否注意到旧约中的内容常常反复出现?也就是说,较后期的旧约圣经作者常常暗示、呼吁或指引读者查阅正典中较早期的经文。例如,《诗篇》常常论及摩西五经中的事件(参见诗8,95)。《但以理书》的最后部分(9-12章)是但以理领受的异象,它可以用来解释最初赐给耶利米的预言(参见耶25:1-12;但9:2)。

   因此,你在阅读任何经文的时候,都要问自己:“作者有没有联系到圣经的其他地方?”查阅一下你圣经中的串珠指南,使用它们来协助你理解该经文在全本正典中的含义。

   此外,当你解释了旧约经文,而这段经文之后又被引用于新约,请务必遵循新约圣经的指引。问自己:“新约作者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怎样影响了我自己的解读?”

   在正典中去阅读经文要求我们用认真细致的心。以下有五件事我们可以尝试在经文中找寻:

   一、主题。

   看一看你的经文是怎样嵌入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圣经重要主题的。诸如王权、创造、献祭、圣子、信、恩典、荣耀等主题会帮助你将经文置于合适的正典文脉中,因为这些重要主题横贯在整本圣经正典中。

   二、预言。

   你要回头看历史,也要前瞻未来!你要期望一些预言会有多重的应验。从旧约的预言追溯到它们在基督里的应验,这是极好的在经文和正典其他部分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

   三、预表。

   预表能分析圣经中的模式。这些指向新约,在新约中成就的模式可能出现在旧约中的事件、人物、制度中。圣经的历史模式教导有关这位君王和他国度的真相。

   例如,亚当是基督的预表:“然而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罗5:14)保罗向哥林多教会描述以色列在旷野流浪的经历时,他说:“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10:11)旧约逾越节的羔羊预表那更伟大的无瑕疵的羔羊,他将在一次更大的出埃及事件中被杀,以拯救神的百姓(参见出12:1-13;约1:36,19:36;林前5:7-8;彼前1:19;启5:6)。

   预表不同于寓言。寓言在象征和所象征的事物之间建立任意的、纯粹语言上的联系。例如,我们不能说妓女喇合从耶利哥城墙缒下的朱红线绳指向基督的宝血。圣经中两件事之间表面上的相似性并不能使其成为预表。建立预表的最安全的方法也许是要看圣经作者是怎么说的,看这预表性的对应是否在圣经里被明确地提及。

   四、应许和成就。

   神始终信守他的承诺。旧约中许多神的应许在新约中得以成就。当你读新约时,你要回顾神曾经发出的应许,并注意它的成就。这个应许现在是否已部分成就,而且正在等候完全成就?还是它已经完全成就了呢?对于一些君王基督所成就的应许,你要警醒于这些应许已然未然的方面。

   五、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什么和以前一样,什么发生了变化?作者在经文里强调不同之处还是相似之处?例如,如果你在教导《创世记》17章,神吩咐亚伯拉罕行割礼,那么正典的文脉会引导你看到这个主题在新约中的不连续性,比如《加拉太书》6章15节的经文说的:“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创世记》17章和《加拉太书》6章之间有什么变化?什么是不变的?考虑这些问题会有助于你更清楚地看到正典的联系,并将你引向圣经故事的中心,即基督的到来。

    

   神的性情(Character of God)

   当我们阅读圣经时,有一件事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神的性情。因此,我们需要神学性地研经。我们需要问:

   1.关于神,这段经文启示了什么?
   2.这段经文突出了神的哪些属性?
   3.这段经文中可以找到哪些神学主题?
   4.关于君王基督,这些神学主题教导我什么?

   旧约的神和新约的神是同一位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所以,我们在阅读关于神是谁、神是怎样的一位神的经文时,我们就必须特别注意。

   我们要问,关于神的性情,这段经文教导我什么?在研读《诗篇》时,这个解经透镜非常有用。例如,《诗篇》90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摩西对神不变的性情的深思。神是永恒常存的(90:2、4);他是大能的创造者,掌管着生与死(90:2-3、5-6);他是发义怒的神(90:7-8、11);他是慈悲、怜悯、有丰盛慈爱的神(90:13-14),他是荣美奇妙的神(90:16-17)。因此你要留心、惊叹于神的性情。

    

   基督(Christ)

   到目前为止,我们思想的所有内容都将在这最后的解经透镜上达到顶峰。可以说,我们把最好的留到了最后。

   我们必须从基督论的角度来研读经文。无论你教导哪一卷书,你都必须弄明白它与基督的位格、工作有何联系。每次打开圣经,我们都应该努力去知晓这段经文位于圣经宏大叙事的什么位置。我们既然明白耶稣是主角,就应当问这样的问题:
   1.这段经文对耶稣基督的生平和他的工作有什么启示?·这段经文是否指向基督的第一次降临?
   2.它预示着基督的再来吗?
   3.福音如何影响我对这段经文的理解?·这段经文如何预示或者思考福音?

   正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见(尤其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查经”),这种以基督为中心的阅读圣经(尤其是旧约)的方式,乃是耶稣亲自教导的。

    

   总结

   圣经是世人所能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你会在里面发现属天的智慧和永生神活泼的启示。愿神使我们忠心,全心全意地学习神的话语,将其付诸实践,并教导他人(参见拉7:10)。如果我们想要在解释神话语的事情上得着神的称赞,我们就必须帮助我们的众肢体从整本圣经中来认识和爱慕耶稣。

   圣经神学就是这样帮助我们的。圣经神学就是这样塑造教会的教导的。

   但这还不是全部。

注释:
[1]这个类比修改自Andrew Errington,引用于Brian S. Rosner,Paul and the Law: Keeping the Commandments of God,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13), p. 25.
[2]Sinclair Ferguson,From the Mouth of God(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2014), p. 111.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