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宗教改革五大要义
改革宗信仰
《宗教改革五大要义》
原著:改教家
目  录
改革宗五大唯独
 
宗教改革五大要义起源

   「加尔文主义」 (Calvinism) 的历史发展对长老宗教会的影响。何谓「加尔文主义」?不同的人给「加尔文主义」下不同的定义,在不同的讨论中也有不同的意义。「加尔文主义」也被称为「改革宗传统」,它包含了神学的信仰以及生活的方式。广义来说,「加尔文主义」是指具有加尔文之名的一个神学思想系统,当然加尔文并不是该思想系统的鼻祖,其根基可追本溯源至早期教会的神学家如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AD )及中古时代思想家如伯纳(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等对圣经的传统诠释,加尔文只不过是其主要阐述者,而这思想系统具有加氏之名是当之无愧的 , 因为他使这神学思想系统复苏为新的生命。加尔文研究圣经的态度是诚恳和纯洁的 , 他研究神学的方法是活泼且坚决的,他虽然是一位推理伟才,但他研究圣经的工具并不是逻辑的详论,乃是解经学上的探索。在圣灵的引导下,圣经指引他到那里,他就跟到那里;圣经没有宣讲的,他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简言之,加尔文纯粹是一位圣灵神学家,他对神学界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圣灵工作的教义所给予的透彻启发。

   「加尔文主义」的内容,许多是加尔文毕生的主张,「加尔文主义」决定性的原则就是尊荣上帝,是在人的生活动作范围内,将上帝的主权归给上帝,「加尔文主义」以此为开始、为中心、为结局。代表路德宗的是「因信称义」的教义,这教义不独对路德宗是中心的教义,改革宗也以此为中心。路德是在信心里找到平安,这平安是由负罪之人寻求与上帝和好的痛苦中得到的。加尔文也和路德一样热心,问这大问题:「我当作什么才可以得救?」所回答的正如路德一样,所得的答案是:「惟独信靠耶稣基督。因上帝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上帝的义。」但加尔文并未停止在那里,接着再问更深一层的问题:「我得称为义的那信心是从何而来?」所得的答案是:「惟独从上帝的白白恩典而来,为要叫祂恩典的荣耀得着颂赞。」这样深远的回答,使整个的心灵充满了赞美,如此「加尔文主义」把眼光从人及其命运上,转移到上帝及其荣耀上去。

   可惜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当中,「加尔文主义」一般是指「救赎预定论」,其实在加尔文的神学体系中所表显的「预定」,并不是上帝的定旨,乃是上帝的拣选,因为上帝在人得恩典上有绝对的主权,诸多的圣经历史人物是透过上帝“拣选”去完成祂旨意的,例如上帝拣选亚伯兰,吩咐他带着儿孙家眷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迦南地去。又如上帝拣选摩西,叫他去见法老,要将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摩西借故推辞。又如上帝拣选利未支派担任会幕祭司圣职时,祂自然晓得利未支派中会有不称职的人。再如那‘逼迫耶稣'的扫罗,要不是上帝拣选,没有人能期望他会为主热心传福音。

   「加尔文主义」在其救赎论方面来说,正是人完全依靠上帝白白的恩典而得救的理解,表现与卫护。改革宗神学家华腓德 (B. B. Warfield) 说:“「预定论」并不是「加尔文主义」的构成原则,它不过是「加尔文主义」合乎论理的含意而已;「预定论」的教义也不是「加尔文主义」的根基,只是必然派生的分支之一。所以从加尔文主义显着特征这一方面来说,「预定论」占很小的地位,所谓加尔文主义的特征,乃在于它为整个宗教改革运动的形成与潜力的基础。” 「救赎预定论」是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在主后第三世纪末根据圣经所提出、发展、并传授的教义,比加尔文早一千多年。因此,从教义的观点来说,宗教改革运动乃是「奥古斯丁主义」的再起,「加尔文主义」 扮演了一个承先启后的角色。

   从宗教改革时期直到如今都有许多人和团体随从加尔文的教训,但他们并不是完全循相同的思考或发展路线前进。因此改革宗传统中的加尔文主义者,尽管在许多方面,基本上都彼此认同且相似,但因着不同的历史或地理环境,也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就形成了此传统中的许多路线或门派。改革宗传统的历史也不是一帆风顺,毫无争议的。有时出现难题,令那些坚守改革宗立场的人对其基本信仰作重新检讨和辩护。其中较有影响的明证之一,是一场始于荷兰神学家阿米念( 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 )的争论。

   阿米念是荷兰莱顿大学( University of Leiden )的神学教授,他反对加尔文有关恩典的教义,不赞同加尔文对人的本性、上帝的主权、基督救赎工作的效力、上帝恩典的不可抗拒性、及圣徒永远被保守等神学观点,在十六世纪末开始教导与改革宗神学抵触的思想。当阿民念过世之后,他的支持者在 1610 年发表了一份《抗议文》 (Remonstrance) ,将阿民念的五大要点公开地向改革宗教会挑衅,否定上帝在人的救恩上拥有绝对主权的圣经真理,并且要求荷兰政府修改当时荷兰教会所接纳的比利时信仰告白 (The Belgic Confession of Faith, 1561) 与海德堡教理问答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1563) 。阿民念派人士 (Arminians) 被驱出改革宗教会后,成立了自己的教会,并且声势浩大,成为卫斯理主义循道派 (Wesleyan Methodism), 浸信会及其他非改革宗和抗改革宗教派的根基。

   阿米念派质疑并否定上帝在人的救恩上拥有绝对主权的圣经真理的五大要点为:

   (1) 上帝在创世以前就拣选某一群人得救恩,是基于祂预见这些人会回应祂的呼召。

   (2) 基督为所有的人死,但只有那些相信衪的人,才得了救恩。

   (3) 人必须使用自由意志,以信心去接受上帝的恩典。

   (4) 上帝的恩典不是不可抗拒的,且常为人所拒绝。

   (5) 得救的人会否因为不能持守信仰而失去他们的救恩?这问题需要更深入去探讨。


   根据圣经的记载,有关上帝“拣选”的教义是清楚明确的,阿米念派及其他非改革宗和抗改革宗教派是难以否定的,只能说上帝‘拣选'是基于祂‘预见'。

阿米念主义者的信仰可以总括如下:

   救恩是通过上帝(主动提供)和人(必须回应)的联合努力成就的,人的回应是决定性的因素。上帝为每一个人预备了救恩,但只有对那些出于自由意志,选择与上帝合作及接受祂所赐恩典的人,这恩典才有果效。关键在于人,他的自由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是人,而不是上帝,决定谁是救恩礼物的接受者。这是典型的阿米念主义:救恩是上帝的拣选和人的自由意志的配合。

   阿米念主义者挑衅,使得改革宗教会在解释圣经的纯正性及正统性上出现了严重的争议及挑战。 1618 年至 1619 年荷兰的国会在荷兰的多特( Dordtrecht )市举行了一次国际性的改革宗教会会议,这一次的会议邀请了来自各国改革宗教会的代表参加;当时有 35 位荷兰的牧师,几位长老, 5 位神学家, 18 位国家顾问,及来自八个国家,包括苏格兰、英格兰、比利时、瑞士、法国等 26 位代表。这次会议的举行有一个特别的目的,那就是要解决日益严重来自莱敦大学神学家阿米纽及其拥护者的反加尔文神学攻击,特别是在救恩论上,关于上帝绝对主权的争论。

   多特大会通过了《多特信经》 (Canons of the Synod of Dordt), 与会者谴责了阿米念派的观点,确认了加尔文主义的五大要点:

   (1) 人是完全堕落,无法自救。( Total Depravity ) T

   (2) 上帝无先决条件拣选人。( Unconditional Election )
U

   (3) 基督的救赎仅限于祂自己的选民。( Limited Atonement )
L

   (4) 上帝的恩召无法抗拒。( Irresistible Grace )
I

   (5) 圣徒永远得蒙保守。( Perseverance of Saints )
P

   加尔文主义者的信仰可以总括如下:

   救恩是由三一真神的权能所成就的。父神拣选一群人,基督为他们受死,圣灵先救活罪人,继而光照、带领他们信靠悔改,使他们甘心乐意地接受耶稣,从而使基督在十字架死的代赎发生功效。整个的过程(拣选,救赎,重生,悔改,信入)都是上帝的工作,唯独靠上帝的恩典。因此,决定谁是救恩礼物的接受者乃是上帝,而不是人。(关于这个总结在圣经彼得前书1章可以看到最为准确和详细的教导。)

   人们常用以上五点的开头英文字母并合成 TULIP 作为统称 , 使人更易记住。(若把“ TULIP ” 当作一个单词来看,正是荷兰有名的郁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