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预定论的方式和次序》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著
预定论的方式
《预定论的方式和次序》
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著
 
目  录
 
 
 
 
 
 
 
 
 
 
 
救恩论
神的主权
 
第8章 第四个反对意见

   第四个反对意见是针对我们所教导的,即大多数人都被剥夺了基督和所有救赎的恩典。

   对此,我的回答如下:

   第一,如果有些人从未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领受过救赎的恩典,导致他们无法得到基督,这似乎显得过于严苛。但我要强调的是,所有人和每个人早在亚当里就获得了圣洁和幸福,如果他们愿意,他们也有能力持守在同样的圣洁和幸福的状态中。然而亚当不愿意,他自己主动放弃了造物主赐予的恩典;因此所有人都失去了恩典,无一例外地都被定罪;因此,如果基督的恩典再次赐给一些人而不赐给其他人,对任何人来说都应该不足为怪。

   第二,我们确实欣然承认基督为众人而死(圣经如此记载);但我们完全否认祂在神面前完全同等地为所有人和每一个人而死,或者为弃民和选民同样有效地死。首先,我们要好好考虑基督的话:“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7:23)。这里,对神来说,认识就是承认;因此,基督从未认识的人,祂也从不承认这些人属于祂。而那些祂从不承认的人,祂也从未用自己流血的代价去赎买或赎回他们。因此,格列高利说得很好:“在神那里,不认识就是拒绝。”再者,如果所有人都得到有效的救赎,那么所有人就都与神和好了,因为赦罪和救赎是不可分割的。是的,保罗将救赎与赦罪放在一起,他说:“我们藉着祂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弗1:7;西1:14)。因此,普罗斯珀尔(Prosper)说得好:“基督耶稣降生为人并不足以重生人,除非他们也在祂受生的同一位灵里得到重生,同样,基督耶稣的被钉十字架并不足以拯救人类,除非我们在洗礼中与祂同死同埋葬。”[1]

   因此,在这些前提下,我得出了这样的推论:并非所有人都与神和好,也不是所有人都得到赦罪;因为若是这样,那么所有人都应是有福的(诗32:1),并且所有人都不能灭亡,这一点对每个人都肯定是非常荒唐的。

   第三,基督献上自己,是为了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λαοςπεριούσιον)[2]”(多2:14),这些人从众人中被拣选出来,作为神所拥有和珍视的财富。因此,基督不是为所有人和每个人赎罪,也不是为所有人和每个人牺牲自己。

   第四,对于那些被预定得救的人,神会通过基督使他们成为祂的儿子。但是,即使从神的角度看,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获得收养和成为神儿子的权利(约1:12)。因为可怒之子被收养成为神儿子的权利,只授予那些相信和接受基督的人。奥古斯丁说:“他们是神的儿子,尽管现在对我们来说他们还不是,但是对神来说他们已经是了,因为他们通过相信所传讲的福音,以后定会成为神的儿子;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因着名字被记录在天父那不变且坚固的生命册上,以此被证为神的儿子。此外,有些人因领受了一些今生或暂时的恩赐,我们就说他们是神的儿女,但在神看来,他们却不是。”[3]

   第五,只有那些从罪中得到释放的人,才是真正被神救赎的人,他们既脱离由罪所招来的诅咒的权势,也脱离罪在他们身上统治的力量。在这方面,古代教父们都是一致的。奥古斯丁说:“通过这位中保,神向我们展示了,祂用自己的血救赎了那些恶人,使他们成为永远的善。[4]”又说,“祂所要立为弟兄的,祂就释放他们,叫他们同为后嗣。[5]”他又说:“基督所赎买的,必不与他人分享,而是完全归自己所有,祂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就是只为自己拥有。”提基古斯(Tychicus)说:“基督既为我们受苦,就把我们从罪和罪的辖制中释放出来。[6]”雷米乌斯(Remigius)说:“你就是和好者,你是和好之道;那些你与他们和好的人是有福的。[7]”由此我得出结论:并非所有人和每一个人都脱离上述两种罪的力量而得到救赎。因为,即使从神的角度,他们可以免于罪恶的惩罚,然而他们身上恩典的程度,还不足使罪不再在他们里面作王。所以,基督只是这些人的半个救主,因此不是一个完整的救主。

   最后,让我们认真考虑古代作家的判断。安波罗修说:“如果你并不相信,基督就不是为你而来,祂也不曾为你受苦。[8]”奥古斯丁说:“每个人出生都被定罪,除非得蒙重生,否则无人会得释放。[9]”他还说:“这句话说得好,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因为如果世人本来都处于罪的奴役和掌控之下,并被公正地定罪,如今因着神的怜悯,有一部分人竟获得了释放,那么谁能对神说,你为什么定世人的罪呢?[10]”又说,“那重价赎买我们的,不希望我们这些被祂买赎的人灭亡。神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赎买回了祂所救活的人。[11]”他又说:“这不是祂的怜悯,还能是谁的怜悯呢?祂差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12]”,就是那些神预先知道、预先定下、又召他来、称他为义、又叫他得荣耀的人。伯纳德说:“基督不需要这些,任何一件都不是为自己作的,而是为选民作的。祂奉差遣不是直接为犹太人而来,乃是为选民而来[13]。”海莫说:“正如死亡和罪恶从一人而来普遍存于我们之中,同样地,藉着基督一人的义,凡蒙拣选、预定得永生的人,都蒙恩得称义的生命了[14]。”他还说:“祂不仅除去选民的原罪,也除去他们的本罪,因此,恩典和恩典赐下的恩赐确实归于选民[15]。”阿奎那说:“基督的功德,就其充分性来说,足以不加区分拯救所有人,但就其效用来说,却非如此。一部分是由于神的拣选,通过拣选,基督功德的效用慷慨地赐予了一些人,另一部分是由于神公义的审判,基督功德的效用不赐予另一些人。”[16]

   关于基督的救赎范围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回答反对者的意见。

注解:
[1] Lib.I.resp.pro Aug.object.9. [Prosper of Aquitane, Pro Augustino responsiones, bk. 1,obj. 9. 普罗斯珀尔(Prosper , 390-455),奥古斯丁的学生。 ].
[2] Idem Hugo de sanct. Vict. in annot. In Rom and Joachim. in Rev. part I.
[3] De Correp.& grat.c.9.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 9].
[4] DeCorreo. & grat.c.11.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 11]
[5] Tract.in Joh.2.&7. [Augustine, 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tractates 2 and 7]
[6] In Levit.lib.1.c.23. [Tychicus, Commentary? on Leviticus, bk. 1, ch. 23.].
[7][Remigius of Auxerre,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Psalm 64.雷米乌斯(Remigius of Auxerre,841-908),他是本笃会修士和解经家。 ].
[8] De fide ad Gratian. [Ambrose, On Faith, to Gratian Augustus].
[9] Ser.44.de verb. Apost. [Augustine, “On the Words of the Apostles,” sermon 44.].
[10] Ser.20.de verb.Apost [Augustine, “On the Words of the Apostles,” sermon 20.].
[11] Serm. 109. [Augustine, “On the Words of the Apostles,” sermon 109.].
[12] De nat. & grat. Cont. Pel.cap.5. [Augustine, On Nature and Grace Against the Pelagians, ch. 5].
[13] Ser.4.de natali. [Bernard of Clairvaux, Sermon 4, De Natali].
[14] Comment.in Rom.C.5. [Haimo of Auxerre, Commentary on Romans, ch. 5].
[15] 同上。 Ibid. [Haimo, Commentary on Romans, ch. 5].
[16] Summa de verit. Mat.26.q.7. [Aquinas, Summa de verit., Matthew 26, q. 7]

 

关于基督救赎范围的反对意见

 

   反对意见一:对于这一点,有人反对说:圣经已经申明基督拯救了世人(the world)。

   对此,我的回答如下:

   在使徒著作中,“the world”这个词不是指亚当的所有和每一个后裔,而是指这个世界末后时代中的所有民族。保罗说:“神在基督里叫世人(the world)与自己和好”(林前5:19)。这里的“世人”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不是所有世代的所有人,而是指在基督升天后蒙召的外邦人,正如保罗明确解释自己的思想时所表明的:“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罗11:12),并在第15节中再次说:“若他们(即犹太人)被丢弃,天下(the world)就得与神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在这些话中,他明确表示,天下(the world)的和好就是犹太人被丢弃后与外邦人的和好。由此最明显的是,许多人认为所有支持普救论的经文,都应该被理解为基督死后从各国各族中呼召出一些人。在此,我们与奥古斯丁一同回答,“神经常用‘the world’这个名字来称呼教会,因为‘神在基督里叫世人(the world)与自己和好’(林前5:19);再者,人子来,‘不是要定世人(the world)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约3:7)。约翰在他的书信中说,‘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祂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the whole world)的罪’(约壹2:1-2)。因此,全世界(the whole world)就是教会,而全世界都恨教会。因此,世界恨世界,恶的世界恨善的世界,被定罪的人恨蒙拯救的人,污秽的人恨洁净的人。但是,神在基督里使之与自己和好的世界,既藉着基督得拯救,所有的罪就都因基督得赦免,这个世界是从恶毒的、受诅咒的、玷污的世界中被拣选出来的。[1]”鲁珀特说:“神所爱的世人无疑是指那些人类——即在信心中等待祂再来的死了的人和那些相信祂的活着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因为普遍而言,祂并不区分犹太人或外邦人,而是说:凡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2]”因此,“世人(the world)”一词的普遍含义是“那些在这世界中得蒙拣选的人”。

 

   反对意见二:圣保罗说“神愿意万人(all)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

   对此,我的回答如下:

   首先,这个地方不应理解为亚当的所有后裔,而是特指生活在末世的人。这一点我要通过对类似经文的讨论来证明,在这些经文中保罗确实充分表明了他的意思。“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徒17:30)“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如今显明出来,而且按着永生神的命,藉众先知的书指示万国的民,使他们信服真道。”(罗16:25-26)“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祂的圣徒显明了。”(西1:26)“神愿意叫他们知道,这奥秘在外邦人中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就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7-28)在哥林多后书6:2,他解释了以赛亚书的那处经文:“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济助了你。我要保护你,使你作众民的中保;复兴遍地,使人承受荒凉之地为业。对那被捆绑的人说:出来吧!”(赛49:8-9)保罗这样说:“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也就是新约的时代。圣彼得说:“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神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彼前1:20)而基督自己更是明确地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32)因此,我承认神愿意万人(all)得救,但若说神一直都愿意每个世代的每个人都得救,我则完全否认,保罗也没有这么说。古代作家似乎肯定了许多观点,但对这一点却表示怀疑:“我确实认为,可以合理地和敬虔地相信这一点。我不认为相信它是不敬虔的。我们可以合理和敬虔地相信。”[3]

   其次,我回答说,神愿意万人(all)得救,也就是指那些得救的人。圣奥古斯丁说:“经上说:‘在基督里众人(all)也都要复活’(林前15:22),然而许多人都受到永死的惩罚,因为无论是谁得着永生都只有在基督里才能得到。经上说:‘神愿意万人(all)得救’,然而有很多人神不愿拯救,因为所有得救的人都是出于神愿意拯救他们而得救。[4]”他还说:“当我们在圣经中读到神愿意所有人(all)得救的时候,尽管我们确信不是所有人都会得救,但我们不应因此对神全能的旨意有丝毫贬损,而是要如此理解圣经所写的话:神愿意万人(all)得救,好像是说:除了神必会拯救的人以外,无人可以得救[5]。”——而不是,没有一个人是祂不愿意拯救的。海梅(Hayme)说,“神若是要让所有人都得救。那么,让我们来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得救呢?因为诗篇的话是真实的:‘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同样,祂愿意拯救万人(all)——那些得救的人,就是那些因祂的怜悯而渴望得救的人[6]。”因为使徒用全体来指代部分,正如在福音书中,主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all)来归我”(约12:32)。因为祂并没有吸引所有人都归向祂,而是吸引在各族各方的所有选民。

   第三,我回答说,神不是让所有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得救,但神会让所有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得救,也就是每种社会阶层和地位中的一部分人得救。圣奥古斯丁说:“神愿意万人(all)得救,这句话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没有人会被神诅咒,也不是说神会在所有人中行大能的神迹,也没有说所有人只要愿意就都能悔改。但我们可以把‘所有人”(all)理解为“各种人”,无论他们是国王还是臣民,贵族还是平民,高贵还是低贱,博学还是无知,强壮或虚弱,聪明、迟钝或愚笨,富有、贫穷或平庸,男人或女人,婴儿或孩童,少年或青年,中年或老年,在不同语言、行业、境遇、职业中的人,有无数种不同的意志和良心,以及其他任何差异中的人。[7]”他所说的这些非常正确,因为“所有”(all)这个词有时会被用作分配词[8],用来表示每个具体而特定的人。为了表明这一点,在帖撒罗尼迦后书1:3中,保罗将“各人”(everyone)与“所有人”这两个词连起来(ἑκάστουπάντων)。“各人”也经常被当作一个集体来使用,这时它表示任何一个,而不是每一个——就像圣经说耶稣治愈了“各样的病症”(太9:35)——这里就是指任何种类的疾病。亚里士多也观察到这个词的双重意义。他说:“所有(all)”这个词有两种用法:首先是表示“各个”(everyone);其次,当这个词不表示“各个”(ὡςἑκάστουκαίουκὡςἑάστουπάντων,作为任何种类,而非全部)时,“所有”的意思会被使用。因此,很明显,“所有”这个词有一种含糊的意义。圣耶柔米也持这种观点,他说:“这就像诗篇中所说的,‘[all]人都是说谎的’(诗116:11)。如果每个人都是说谎者,那么说这话的人也是说谎者,如果说这话的人是说谎者,那么他所说的就不是真的,即每个人都是说谎者。但是,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人都是说谎的’这句话就应该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即,许多人是说谎者。使徒在其他地方写道:‘教导各人[every]’(西1:28);并且还写道,‘劝戒各人’;不是他教导了所有人,(因为直到今天,还有多少人从未听说过使徒的教义,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而是说他应该教导和劝戒教会中的所有人。[9]”塞杜鲁斯(Sedulus)也说,“在保罗的书信里,‘许多人’和‘所有人’是一个意思。”

   第四,在此,圣保罗是基于基督徒的仁爱说话,而不是基于隐秘和绝对可靠的必然。类似的情况还有,他称多个教会中的信徒为“蒙拣选的人”,其中有许多人后来背弃了信仰。然而,这并不是使徒欺骗了我们;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说话和根据自己的情感说话是两码事。奥古斯丁说:“我们应该如此充满慈悲的心肠,以至于希望所有人都能得救,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人是被预定的、哪些人不是[10]。”他又说:“因为我们无法区分被预定的人和不被预定的人,所以我们必须竭尽所能,渴望所有人都得救,严严地纠正他们,为了医治他们,使他们不至灭亡。”[11]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大马士革的约翰(Damascene)[12]的观点?他将神的旨意分为先行的旨意(precedent will)和后发的旨意(consequent will)。先行的旨意是指,神作为绝对良善的存在,乐意将所有美善之物,即将福乐本身赐给受造者。根据这个旨意,他确信神愿意万人得救,进入祂的国度,因为神创造我们不是为了惩罚我们,而是要使我们与祂的善有份,因为祂就是善的本源。但后发的旨意是指在受造者的某些特定情况下,神绝对地愿意这样或那样。他认为,根据这种旨意,神愿意让人因犯罪而被定罪,因为祂是公义的。

   其实,这种区分本身是可以接受的,但他所举的有关神先行旨意的例子并不恰当。因为,神似乎并没有这样一个旨意或者一个愿望旨意(wishing will,按照他们的说法),即祂无限期地、有条件地希望所有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得救。因为首先,这说明意愿者的力量有限,能力不足。因为任何一个人所切切愿望的,只要没有阻挠,就都能实现。例如,商人希望并真正愿意保住他的货物;但在遭遇暴风雨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安全,他决定将它们抛入大海。的确,这种意愿似乎表明了神的无能,因为神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但你会说,这种意愿是有条件的,即如果他们相信,神就愿意让人得救。我首先要说,若是如此,在条件满足之前,神的意愿就是存疑的,第一因由于第二因的介入而被搁置起来。其次,人被赋予可以选择信或不信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无论是出于恩典还是出于本性,意志都具有选择两条道路的灵活性和倾向性。这两件事都是假的,后面我会详细说明。

   首先,这种意愿更像是人的意愿,而不是神的意愿/旨意。请听安瑟伦的话:“按照几位重要博士的理解,神的意愿有四种表现形式:首先是神的知识;其次是圣徒的意愿,即他们希望即使不义之人也能得救;再次是人的理性;最后是神的诫命[13]。”第二,这种有条件的意愿似乎是多余的和不必要的,对于拥有无限权能的神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如果祂真心希望,就没有什么能阻碍祂去成就任何一件事情。第三,神对天使的意愿(旨意)也并非如此,即祂并不是希望所有的天使都得救。因此,可以合理地质疑祂对人的意愿(旨意)是否如此。第四,如果神希望所有人,因为他们是人而都得救,同样地,祂也会希望所有罪人,因为他们是罪人而都被定罪——这是荒谬的。第五,不可抗拒的旨意是绝对的;但神的先行旨意或首要意愿是不可抗拒的(罗9:19)。因为保罗在那里谈到的是先于一切原因的旨意。因此,先行的旨意是绝对的。我会以另一种方式来说明这种旨意。神的旨意是要有些人相信和持守,而另一些人则因不信或不持守而被遗弃。您可能会问我如何知道这一点。我的答案是通过结果可以知道,因为就结果而言,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信。相信和持守是某种善行,相反,不信或不持守是一种恶行。所有美善之事都是出于神亲自施行的旨意,凡存在的美善,都是神愿意并通过自己的旨意使它存在。而那些发生了的恶,并非神阻止不了,而是因为神没有阻止,所以它就发生了。因此,可以确定的是,神愿意某些人相信并持守到底,而对其他人则不然,是的,甚至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祂为什么愿意这样,因此,这种旨意既是绝对的又是确定的。所以,关于每个人都在基督里得救的普遍先行旨意是虚假和捏造的。第六,这种观点的根据是保罗的那节经文,我已经表明他被误解了。然而,那处经文并没有给我们规定任何条件,它是一个绝对的意愿。因为那里首先肯定了“神愿意万人得救”,然后说“明白真道”,这里是在谈论信心,因为通过将信心应用于神的话语上,我们才能明白真道。信心的条件在哪里呢?

   最后,我反对大马士革的约翰,支持奥古斯丁,他对抗伯拉纠(Pelagians)时引用了“神愿意万人得救”这段经文,并且给出了两个解答[14]。首先,他否认道:这不是普遍适用于每个人的意愿,他的论点是:神所愿的,祂必实现。但祂并未拯救所有人,可见,祂并无此意。其次,他说这句话应该理解为那些实际得救的人,因为所有得救的人都是因神的旨意而得救的人。此外,为了反对大马士革的约翰,我还要引用普罗斯珀尔,他说:“如果肯定神的意愿是在所有时代中,毫无分别地普遍拯救全人类并呼召他们来认识真理,以至于可以说不会有任何人被排除在外,那么神极深不可测度的判断将会受到重创[15]。”他还说,“我们不能在教会还没有重生的情况下,说教会已经蒙受恩典的呼召。”又说,“祂禁止使徒向一些人传福音;而且祂至今仍让一些人活在祂的恩典之外”。此外,我还要引用托马斯.阿奎那的话来反对,他指出:“有人说,神爱所有人。对此我回答说,如果这话是指神愿意为所有人带来某种益处,那的确如此。但祂并不愿意为所有人带来一切的益处,例如永生。在这一点上,圣经说祂厌恶和拒绝他们[16]。”最后,为了反驳对方,我要引述圣维克多的休果的话:“按照安波罗修的说法,祂希望所有人都得救,只要他们自己愿意。但是,难道不是有许多人都可以得救,实际却没有得救吗?或者说,祂向所有人提供了恩典,凭借这种恩典,如果他们愿意,就可以得救。但这种解决方案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难道不是有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过福音的宣讲吗?”[17]

   反对意见三:A.(前提)每个人都有责任相信的事情必然是真的,B.(假设)而每个人都有责任相信自己是被基督有效救赎的——C.(结论)因此,很明显,每个人,即使是弃民,也得到了基督之死的有效救赎。

   对此,我的回答是:

   必须区分前提的术语或各个部分。每个人都有责任相信的事物的确是真实的,这是就神的意图来说的。但实际发生的情况并不总是如此。约拿传讲神的话,因此他有责任相信:“再过四十天,尼尼微就要被毁灭。”但就实际事件来说,并非如此。假设也必须加以区分。所有在教会中按照神的命令“相信福音”的人,都有责任相信他是被基督救赎的,无论是弃民还是选民,但他们的信心处于不同的层次和方向上。选民有责任相信,他将藉着信心有份于拣选;弃民则有责任相信,他可能因不信而不得赦免,甚至这本身就是神的意图。因为神有时下达命令,不是要人们实际去行,而是要以此试验人,对他们施行外在的管教,好在最终审判时定他们本性天生不信的罪,使他们的罪无可推诿。因此,我对神的诫命进行如下区分:有一种服从的诫命,神希望所有人都能履行,这里指的是道德律。还有一种试验性的命令,例如献以撒为祭的命令(创22:2),神不是要人实际去执行,而只是希望人能做出顺服的表现。因此,如果神通过所传的道,外在地呼召那些祂不愿意拯救的人,就不能说祂是在戏弄人,因为祂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们展示了祂丰富的恩典,并宣告他们是因自己的过犯而灭亡,因为是他们不愿意接受所提供的救恩。但你会说“他们没有能力这样做”,我承认这一点,但他们的无能为力乃是出于自愿,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由神注入的,因此这不能成为推诿的借口。因此,伯纳德说得很好:“主知道人没有能力遵守诫命,但即便如此,祂依然认为诫命是有益的,因为诫命能让人想起自己的不足。因此,藉着命令人去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神不是要让人偏离真道,而是要让他们谦卑,使每个人的口都被堵住[18]。”奥古斯丁也说过类似的话[19]。其次,我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责任相信的东西都必然是真实的,除非有人因自己的不信而拦阻自己。这就是那些天生不信的弃民所行的。第三,我回答说,这个假设确实随着两个前提的肯定。因为该命题的前提或部分应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责任相信的事情是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责任相信自己已经被基督救赎,即“已被基督救赎”是个事实。如此,这个命题才是真的。[20]

   反对意见四:持守纯正信仰的教父们,确实对基督拯救了所有人和普天下的人表示肯定。

   对此,我的回答如下。当他们说基督拯救了所有人和整个世界时,他们是按照基督救恩的充足性,以及祂作为人类得救的共同起因,并担当了人类的共有本性而说的,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得救。这正是普罗斯珀尔所明确的:“所有人,就基督作为人类得救的共同起因,并担当了人类的共有本性而言,可以正确地说,我们的主确实承担了这所有一切,但并非所有人都从囚禁中得到了释放。”救赎的正当功效“毫无疑问属于那些——这世界的王在他们里面被赶出去——的人,祂的死不是为了全人类,而是仅适用于那些蒙神重生之人[21]。”他又说,“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救主是为了拯救所有人而被钉上十架,这既是因为祂真正取了人的本性,也是因为首先的人[22]里面那共同或普遍的堕落。然而,祂只能为那些得享祂死亡功效之人钉十架[23]。”此外,教父们谈到信徒的普遍性和世界性。那位为外邦人而蒙召的作者说:“神子民的数目已经满了”(参罗11:25)。以上就是基督之死所带来的功效和伟大之处。

   至于恩典,我认为它是有所区分的。首先,它可以分为约束的恩典和更新的恩典。约束的恩典(restraining grace)是指内心的败坏并未完全减少和消除,在一些人身上受到更少的约束,而在一些人身上有更多的约束,好使败坏不至猛烈地爆发出来。赋予这种恩典只是为了向人作证,以及为要在政治社会中保持秩序。这种恩典是普遍的,也就是属于所有人,其中有些人在公民美德方面的恩赐要比其他人更胜一筹。在每个人身上,神或多或少都约束着他本性的败坏。而更新的恩典或基督徒的恩典(古代作家通常这样称呼它)是指神赋予人们的相信和悔改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更新的恩典,在那些相信的人当中是普遍的,但对所有人和每个人而言则是不确定的。这就是我们所教导的,也是我们所相信的。

   其次,恩典可以分为自然恩典和超自然恩典,正如奥古斯丁本人所教导的[24]。自然恩典是指在本性里一同赐给人的恩典。不是随着完美的本性,就是随着堕落的本性。完美的自然恩典就如神的形象或公义在亚当被造之时就赐给了他。这种恩典通常属于所有人,因为我们都在亚当里。无论亚当领受什么美善的事物,都是为他自己和他的后裔一起领受的。堕落的自然恩典是自然之光,约翰谈到,祂“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是的,祂还照亮每一种自然恩典。这些恩典确实是神自然创造的秩序中赐予的,理当属于自然。但那种超自然的恩典不属于自然,尤其不属乎堕落的本性,而是由特殊恩典所赐予,因此是特殊的。这是古代作家们所肯定的。奥古斯丁说:“自然是所有人共有的,恩典则不是[25]。”他只承认两种恩典,即,使我们成为人的自然恩典,以及使我们在基督里重生成为新人的基督徒恩典。如果这恩典像自然恩典一样普遍的话,不信基督之人就不会犯罪了,这个想法当然是不敬虔和不正确的。让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他的话,他补充说:“基督说:‘但如今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约15:22),这不禁让人疑惑,那些从未见过基督或听过基督的人,是否可以为他们的罪找到任何借口。就这个问题,根据我的理解,我的回答是:他们并不是对自己所犯的每项罪而无法辩解,对于自己没有相信基督这项罪,他们是可以辩解的。(如果恩典像自然一样普遍,那么他们对基督的不信,的确是一种罪孽深重的错误。)这种辩解,仅适用于没有见过基督,也没有听过福音的人。然而,那些曾经听过基督,或听过基督藉着门徒讲道的人,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现今,基督也是这样对人说话,祂通过教会临到外邦人中间。我们需要问的是:那些在基督被传于外邦之前(或在他们听到福音之前)就死去的人,是否可以为此辩解。对此我回答说:毫无疑问,他们可以,然而他们不能因此逃避咒诅:因为‘凡在律法以外犯了罪的,也必在律法以外灭亡’(罗2:12)[26]。”[27] 此外,他说,“只有恩典才能区分那些得救的人和那些被咒诅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因一个共同的原因而包裹在一团败坏之中[28]。”屈梭多模(Chrysostom)说:“神的恩典临到每个人,它与那些他们按着恩典的力量行所能行之事的人持续相伴,并迅速离开那些不按恩典的力量而行的人。它根本不曾临到那些从未开始转向主的人[29]。”格列高利也说:“外邦人没有以任何方式敬拜神,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善行的迹象或标志,因为他们确实是被遗弃的。在他们中间,既没有赐下律法,也无人凭借理性寻求神,他们不像人,而是像野兽一样活着。”之后他又说:“当我们的救主的时候,祂也是接受了这恩典的呼召,好像此前并没有所预言的生命一样。”他还说:“教师们闭口不言,魔鬼进入他们的居所,无人是因牧者的沉默而灭亡,只有那些不被预定得永生的人才会灭亡。他们成为魔鬼的居所,是因在神的预知中,他们没有被预定成为神的殿。因此经上说,当牧师们讲道时,‘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13:48)。保罗也说:‘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罗8:30)。这也是使徒想要去亚细亚传道,却被圣灵禁止的原因(参徒16:6)。因此,那些没有被预定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听到传道人的话,都无法蒙召成为神的殿。”他还说:“有时传道人因着神的安排而保持沉默,使那些不属主的人被邪灵掌管[30]。”贝德说:“先前深陷错谬状态中的教会是个没有眼睛的瞎子,她从一开始就不能看见”,神也未曾看见她。他又说:“世上所有其他的信仰都是死的,就像那些人和外邦人的生活动作也是死的,因为他们里面没有祂——宣告‘我就是生命’的那位。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藉着水和圣灵而得的重生和复活,他们不结果子,没有生命的泉源,不能享受涌向永生的活水。因此,唯有祂的教会被称为生命和众生之母[31]。”休果说:“在基督降生之前死去的那些人,如果他们没有犯其他的罪,他们就不该因不信基督而被定罪,因为他们可以对此进行辩解。”他又说,“与你们相比,有多少极为优秀的人被遗弃,没有得着赐予你们的恩典?你们肯定已经听说过,从起初直到今天,有多少代人已经逝去了”,他们都不认识神,也没得着祂的救赎,“倒在了永远灭亡的坑中。你的救主和爱人把你置于这所有人之上,因祂赐予你的这恩典,是那些人都不配得的,这样,你能说什么呢?你比他们都更优越吗?你比他们更勇敢吗?你比他们更聪明吗?你比他们更高贵、更富有吗?你又比多少人得着这特别的恩惠啊?多少勇敢的人?多少聪明的人?多少高贵的人?多少富有的人?他们都被遗弃,好像弃儿一样灭亡了。在他们这些人面前,只有你被接纳了,然而神为何如此对待你呢,除了你救主的白白恩典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的理由。”[32]

   迄今为止,我已经阐述并捍卫了我们对预定论的观点。下一章我将列出另一种在许多方面持反对意见的观点,并指出他们这些观点的十一点错误。

注解:
[1] Tract.87.in John. [Augustine, 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tractate 87].
[2] Comment. In John.lib.3.cap.3. in 2 Cor. 8. [Presumably a commentary by Rupertus on John,bk. 3, ch. 3, on 2 Corinthians 5].
[3] Auth.de vocat.gent. l.2 cap. 8. Bellarm de grat. & lib. Arb.lib.3.cap.5 [Robert Bellarmine, Of Grace and Liberty, bk. 3, ch. 5].
[4] Ep.207.ad vitalem. [Augustine, Epistle 207, Ad Vitalem].
[5] Enchir.ad Lauv.c.103. [Augustine, Enchiridion, ch. 103].
[6] In C.i.cp.I.ad Tine.
[7] Enchir.ad Laur.c.103. [Augustine, Enchiridion, ch. 103].
[8] 英文语法中的分配词,表示各个不同的种类,通常分配词都是限定词或代名词,比如 each, either.——译注。
[9] In epist.ad Rom. 6:5. [Jerome, Commentary on Romans, Romans 6:5].
[10] De Correp.&grat.6.15.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s. 6 and 15].
[11] Cap.10.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 10].
[12] 大马士革的约翰(Ioannes Damascenus, 675-749),阿拉伯裔基督教修道士、牧师、赞美诗作者和护教者。 ——编注
[13] Lib.de volunt.Dei. [Anselm, De Volunt. Dei].
[14] Hypog.lib.6.cap.8. [Augustine, Hypognost., bk. 6, ch. 8].
[15] Respon.pro August.lib.I.ob.8. [Prosper of Aquitane, Pro Augustino responsiones, bk. 1,obj. 8].
[16] Quest.13. in Sum.art.3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e, q. 13, art. 3].
[17] Annot.in 1.Tim.cap.2 [Hugh of Saint Victor, Annotations on 1 Timothy, 1 Timothy 2].
[18] Ser.40.in Cant. [Bernard of Clairvaux, Sermons on the Canticle of Canticles, sermon 62].
[19] de grat.& lib.arbit.cap.43 [Possibly a reference to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ch. 43].
[20] 这段话的意思,编者猜测为,作者是在说明论证逻辑,即命题结论的成立,在乎命题两个前提部分的成立。这样(1)有责任相信的事为真,(2)那么第二个前提中所相信的‘已经被基督救赎’也为真,这样命题结论就成立。但显然第二前提不为真,所以这个命题不为真。但论证逻辑应该如此。 ——编注
[21] Resp.ad object.vin.l.2.ob.1. [Prosper of Aquitane, Pro Augustino Responsiones Ad Capitula Objectionum Vincentianarum, bk. 1, obj. 9].
[22] 应指“亚当”——译注
[23] Ad Capit.Gall.cap.9 [Prosper of Aquitane, Pro Augustino Responsiones Ad Capitula Gallorum, ch. 9].
[24] In the margin: De praed.sanct.cap.5. [Augustine, A Treatise on the Gift of Perseverance,ch. 5].
[25] De verb.Apost.ser.11. [Augustine, “On the Words of the Apostles,” sermon 11]
[26] 原文直译。 ——编注
[27] Tract.89.in John. [Augustine, 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tractate 89].
[28] Enchir.c.99. [Augustine, Enchiridion, ch. 99].
[29] Lib.de conpunct. cord.
[30] 如果恩典是普遍的,外邦人中总会有一些教会,尽管是秘密和隐藏的: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抛弃恩典,或者邪恶地对待它。 Expos. In I.Reg.cap.14. [Gregory the Great, Commentary on Kings, 1 Kings 14]。
[31] Lib.1.in Isai.cap.1. Bede, Commentary on Isaiah, Isaiah 1].
[32] In John Elucid.65. [Hugh Saint Victor, In John Elucid.65].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