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七 该理论教导说,神的预定取决于对我们信或不信的预知,这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神的旨意及其神圣计划是祂自主决定的。“[祂]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的,照着祂旨意所预定的。”(弗1:5,11)。
其次,神的拣选决定了祂是否赐予人信心(罗11:5),拣选的恩典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归正。
第三,对相信和不信的预知,并不如预定那样遍及所有人,在神所预定的人中,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基督[1]。这些人不可能有信心,也不可能反对信仰[2],他们只是被拒绝了。同样,我认为在圣约中死去的婴儿也是如此,我们认为他们是因着同一圣约而得救的,然而他们蒙拣选既不是因为信心,也不是藉着信心。但是,如果对信心的预知是拣选或撇弃的依据或标准,那么神的预知应该毫无例外地涵盖所有人;因为规则不能被它所规定的事物而规定。
第四,被预知的信心是拣选的结果,因此它就不是拣选的依据。“祂拣选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弗1:5),同时也得到信心,来支取儿子名分的益处。奥古斯丁说:“让我们明白,他们蒙拣选的呼召,不是因为他们已经相信才拣选,而是为了使得他们能够相信而拣选。如果他们是因为相信而被拣选,那么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早已拣选了祂,并且藉着相信祂,从而获得被拣选的资格[3]。”他又说:“免得有人说,是我的信心或类似的东西使我与其他人不同。所以,那外邦人的师傅遇到这般自高自大的人,就问他们:‘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4:7)”伦巴德说:“神按照祂自由的怜悯拣选了那些人,不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信徒,而是为了使他们成为信徒。”他又说:“恩典是预定的结果。”[4]
第五,如果神是根据预知的信心来拣选,那么请告诉我,为什么祂预见一个人有信心,而不预见另一个人有信心?我问你,这是为什么?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求助于神纯粹的旨意。因为神并不预见任何人身上的善,除非祂自己首先乐意造成那些善。那么,祂为什么在一个人身上预见信心,而在另一个人身上没有预见信心呢?唯一的原因是,因为祂愿意赐给一个人信心,而不赐给另一个人信心。
最后,这个规则是不确定的;因为根据这个理论的设想,信心可能会完全失丧。因此,由预知的信心所支配的事物——即预定——也是不确定的。某位作者在写罗马书注释时,明确承认了这一点,因为他在那里轻率地教导说,神的决定可能会改变,并且拣选和撇弃,都是基于相信和不信这个条件(正如他所说的)。
注解:
[1] Aug.de cor. & grat. C.10 & 12.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s. 10 and 12].
[2] 蔑视福音。
[3] Lib.de.praed.c.17.c.5. [Augustine, Predestination of the Saints, c. 17, ch. 5].
[4] In epist.ad Rom.cap.8. [Peter Lombard, Commentary on Romans, ch. 8].
错误八
此外,这个理论教导人们,真正得救的信心可能会完全或永远丧失,这是不正确的。 第一个理由: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κατισχύσουσιν)他”(太16:18)。这里有三个问题:磐石是什么?建造在磐石上意味着什么?那些建造在磐石上的人得到了什么应许?磐石可以是信心本身,也可以是藉着信心所领受的基督。屈梭多模说:“建造在这磐石上,指的是——建造在信心的告白之上[5]。”他又说:“祂使我们的脚站在磐石上,也就是站在信心上,因为在基督里的信心是坚不可摧的。”他又说:“基督在这磐石上智慧地建造祂的房屋,也就是祂的教会,祂将之建立在坚固或牢靠的信心上[6]。”现在,如果信心是磐石,那它就是恒定的和不可动摇的信心。建立在磐石上意味着理解福音的教义,用真正的信心拥抱我们的救主基督,并在内心紧紧倚靠祂。哥林多人被称为保罗所建造的房屋(参林前3:9-10),因为他将他们带到了信心中。以弗所人被称为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因为保罗来到他们中间,并向他们传讲了和平的福音。福音教义因其确定性和坚固性,而被称为磐石。埃比法尼乌斯(Epiphanius)说:“他们不能胜过这磐石,也就是说,不能胜过真理[7]。”希拉里说:“这是你信心的蒙福磐石,彼得已经用他的口承认了[8]。”奥古斯丁解释这句是说:“我[耶稣]要在你所告白的这磐石之上,建立我的教会。”现在,若不是藉着信心,人就不能在所告白的真理上得到任何建造。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被建造在这磐石上的人,不可能完全失落。而真正相信的人,必是建立在这磐石上的。因此,真正相信的人不会完全或彻底堕落。第三,那些建立在这块磐石上的人所得到的应许是,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们(κατισχύσουθαικατισχύσουσιν)。因此,魔鬼只能在信心面前张牙舞爪,展示他们的威力,但他们永远不能战胜和征服信心。
让我们在这里权衡一下教父们的判断。居普良说:“‘主啊,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68)……这意味着,教会若能相信基督并持守所知道的真理,就永远不会完全背离祂,而那些住在神家里的人就是教会。然而其中有些人却不是父神所栽种的,我们看到他们就像糠秕一样被风吹来吹去,缺乏结实谷物的稳定和重量,约翰在他的第一封书信中也提到了他们,他说,‘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约壹2:19)。”[9]
奥古斯丁说:“可能失去的爱从来都不是真爱[10]。”他又说:“真信心是坚持、勇敢、坚定不移地相信,以至于你现在不会回到从前并背离基督。”又说:“那些真正的圣徒,是因着神的恩典,被预定与祂一同作王,他们如今不仅拥有坚忍的能力,而且还拥有坚忍本身[11]。”又说:“祂使人成为善,也使他们坚定不移地持守善[12]。”并说:“教会在地上只会丢弃恶人,在天上只接纳义人。”他还说:“正如方舟是用四方形的木头建造的,教会也是由圣徒建造的;四方形的木头无论怎么放都会站稳;同样,圣徒在每一次试炼中都会坚定不移。”[13]
屈梭多模说:“这就是信心的特点,无论事情如何与应许背道而驰,它永远不会完全倒下,也永远不会完全被迷惑[14]。”他还说:“让我们持守信心,因它是坚实可靠的磐石;尽管洪水和风暴猛烈地撞击我们,然而它们却无法伤害我们,因为我们站立在这磐石上。因此,如果我们在今生选择这真实的根基,就必安然居住,无所损失[15]。”他还说:“你无法战胜一个忠信的人。魔鬼啊,你不知道殉道者对你做了什么——肉体常在受苦中衰残,但信心的力量永不衰退。因此,在任何类似的地方,祂都会这样说:如果你和人争战,你可能会获胜,也可能被溃败;但你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胜过教会[16]。”此外,他还说:“教会比地上的势力强大得多,甚至比空中的势力还要强大[17]。”他还说:“对神的信心,是一个稳固安全的锚。”
格列高利说:“因为选民的光不会被试炼所扑灭,所以我们不说有着漫漫长夜,而只说有个短暂傍晚——因为试炼常常使选民心中的公义之光变得隐藏,但它不会完全熄灭。试炼虽会使这光闪烁跳动且变得黯淡,但不能使它熄灭。”[18]
安哲罗姆说:“对神诫命的遵守,若是藉着对天国奖赏的信心、盼望和爱,而在选民心中被建立,那就不会被今生暂时之事所拆毁[19]。”又说:“选民的心被比作一个四方形,他们已经学会在信心的力量中坚韧持守,他们不会被任何阻碍所动摇,甚至不会被死亡动摇。”[20]
安德烈亚斯(Andreas)说:“那些背离基督真光的人,被认为是流产或早逝的孩子[21]。”阿奎那说:“如果我们进行属天交谈时,凭着天父的启示,承认耶稣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那么是否就会有人指着我们说‘你是彼得’,因为每一位跟随基督的人都是磐石,但那被阴间的门所胜过的人,就不能被称为基督建立教会的磐石,他们既也不是教会,也不是教会的一部分[22]。”他又说:“尽管你们可能会动摇,但是你们内心隐藏着信心的种子,尽管叶子被试探之风吹落,但根部仍然鲜活。”[23]
第二个理由:“不叫我们遇见试探”等经文(太6:13)——也就是说,“不要完全抛弃我们,把我们交给撒但。”奥古斯丁说:“神让一个人遇见试探,是因为祂容许他受试探,以此试验他,却不摧毁他。而当祂不让我们遇见超出我们所能受的试探时,祂就从邪恶中拯救我们[24]。”格列高利说:“圣灵的恩典安排并限制仇敌的试探,使那些可能出现的试探只产生热量,而不产生火焰来烧毁[25]。”因此,我这样推理:我们按照神的旨意,无论祈求什么,都会得到。但我们要按照神的旨意祈求,祈求在试探中不被完全遗弃,我们如此祈求,是因为那位代求者教导我们如此祈求。因此,在试探中,神会赐予使我们不至完全离弃祂的力量。现在,神不完全离弃的人,他们也不会完全离弃神。基督认为这一点对选民而言是理所当然的:“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太24:24)。
第三个理由: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完全或彻底地脱离真信心,那就确实需要第二次嫁接到基督身上,因此重新受洗——也就是重洗礼——作为第二次嫁接的印记,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因为如果我们可以多次重生,就确实需要多次受洗。然而以下是奥古斯丁的立场:“肉身的出生是一次性的,人不能再次进入母胎;同样,属灵的重生也是一次性的。因为我们只出生一次,也只重生一次。因此,重生的圣礼只需要一次。如果罪导致一些已经重生的人变得软弱,那么他们需要通过悔改,而不是通过重新受洗来得到医治。[26]”然而假设真有完全或彻底从信心和恩典中脱离出来的人,需要第二次嫁接到基督身上,那么他们就不是一次重生,而是再次重生,因此他们的确需要再次受洗。
第四个理由:“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壹3:9)我们必须注意到神说祂的种子存在人的心里,也就是说,这种子不会离开或消失。这种子就是神的道,因着信心住在我们里面,不至于完全失去。这个种子也是不朽的,因为如果它真正播种在我们心中,它就永远不会灭亡。
第五个理由:从罗马书6章中得出的。命题:如果基督一旦死了,就不能再死,那么我们作为祂的肢体,即与祂一同死了的人,也不会再在罪中死了。假设:基督既然已经死了,就不能再次死亡。结论:我们作为祂的肢体,再也不会在罪中死了。
命题在第8节中有着明显的根据。藉着信心与基督的奥秘相交,基督那无法灭亡的属灵生命就流入祂的肢体,使他们永远不再在罪上死。假设在第9和第10节中,结论则在第11节中。并且,凡属基督身体的肢体,都必长大成人(参弗4:12-13;约壹2:29)。所有拥有真信心的人都是基督身体的肢体,因此,那些拥有真正得救信心的人将会成长为一个完全的人,因此那些真正相信的人不会灭亡,而是得着拯救。
为了更好地理解此教义,需要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信心不会消失?答案是,如果我们单独考虑信心本身——也就是其本性——它可能会消亡和丧失。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神所应许的恩典又是祂所坚固的,那么得救的信心就永远不会消失。正是由于坚固之恩的白白应许,先前的恩典才不会消失。“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祂受苦”(腓1:29)。奥古斯丁说,一种属乎恩典的开始,一种关乎恩典的结束,但是两者都是神的恩赐,因为都是被赐下的。一个基督徒的开始是相信基督,他最好的结局是为基督而受苦。“我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并不离开他们,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不离开我。”(耶32:40)看啊,这就是信心的坚忍和永不失丧的重生。“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
其次,可能有人会问,信徒在多大程度上会失去恩典和圣灵?我的回答是:必须对不同信徒所蒙的不同恩典加以区分。信徒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听道并明白的人;第二类是听道、明白,并在一段时间内认同它的人;第三类是听道、明白、认同并结出果子的人;第四类是听道、明白、认同、结出果子并透过活泼的信心抓住基督、获得救恩的人。第四类才是真正的信徒,不会完全离弃神,也不会灭亡。然而,除了第四类之外,其他人都可能会背道和灭亡。
此外,恩典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神白白的恩宠,祂拥抱那些在基督里属祂的人,赐给他们永生。据称,信徒们可能是以这种方式从这恩典堕落:一旦他们犯下某些违背神律法的严重罪行,他们就会大大冒犯神。神被冒犯后,神把恩典的效果变成一种憎恶——不是针对信徒本身,而是针对他们的罪。这种憎恶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的表现是,神让他们感受到有一种良心的谴责,见证神对他们的不悦,并且他们因自己犯的罪而有致死的罪咎。外在的表现是,他们的身体在外在的惩罚中,感受到神对他们的愤怒。如此,他们就从神的父爱中脱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神的敌人。我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神并未放弃祂的父爱,也不会改变祂收养和使他们得永生的目的。虽然信徒确实可能会离弃神,但神仍是他们在基督里的父,就永生的权利而言,他们仍是祂的儿子。“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8)。有人说:羊不能被夺走,但它们可能会自己悄悄溜走。但这说法没有道理,因为背叛的羊是被魔鬼夺走的。那些持续遵行基督话语的人才真正是祂的门徒,那些永不背离、始终作为绵羊的人才真是绵羊。“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罗8:35)“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11:29)“然而,神坚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这印记:‘主认识谁是祂的人。’”(提后2:19)
第二种恩典包括外在归算的和内住的。外在归算的恩典是称义,其中包括罪得赦免。称义是永远坚固且保持不变的,同样包含罪得赦免。学者们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最正确的:罪恶一旦得到赦免,就永远不会再被提及。但是,当一个信徒犯下重罪时,他的罪已在神的预旨中得到了赦免,尽管在他悔改之前,神并未实际上赦免他,他也得不到他人的宽恕。是的,如果他永不悔改(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他就会因这罪行被定为有罪,并遭受永远的死亡。因为如果没有新的信心和悔改行为,就不会有任何新的赦罪。
内住的恩典包括信心以及随之而来的恩赐。在得救的信心中,我们必须考虑行为和习惯。信心的行为是真诚地认识基督的行为。因着某种伪善的行为(αυπόκριτος),信心很可能会随之消逝。信心的习惯或力量本身也可能会消逝,但由于坚固的恩典仍然存在,信心就其本质而言,并不会完全消亡,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和削弱了。因此,我们与基督的交通可能会减少,但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不可能解除。大卫在犯罪后,仍有真信心和重生的种子,正如他所说的话:“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诗51:11)。古代教父们的判断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在彼得的犯罪中,“信心之根只是被摇晃了一下,并没有被夺去和移除,它看起来似乎枯萎了,但其实只是摇晃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了”[27]。在这里,我们还要听一下格拉提安(Gratian)的话,他与我们的意见一致,为此他从教父们那里收集了许多证词。他说:“爱已经扎根了吗?那就放心吧,没有任何恶可以得逞。”他又说:“一旦爱占据了心灵,就会使心完全远离世间的欢愉。”又说:“爱与神结合在一起,二者永不分离,在一切事情面前,都所向披靡[28]。”又说:“爱是一种无形的膏油,在人身上像根一样,即使被太阳灼晒,也不会枯萎。凡是有根的植物,都会因太阳的热量而生长得茂盛,不至枯萎。”又说:“已经开始行善的人,却又手扶着犁向后看,重新回到他所弃绝的恶事上——这绝不会发生在神的选民身上。所有选民都会朝着善的方向迈进,不会回到犯罪的道路上。”又说:“关于圣灵的启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一些美德始终存在于圣徒的心中,但其他美德则时而离开、时而返回。对于信、望、爱和其他恩赐(如谦卑、贞洁、公义和怜悯),若失去了这些,他们就不能通向天堂,这些美德从不离开正直人的心。但对于说预言的恩赐、讲道的口才、行神迹的能力,这些则在选民中有时出现,有时消失。”
学者们宣称奥古斯丁持有相反意见,他说:“毫无疑问,假如一个重生和称义的人,后来又自愿回到邪恶的生活中,那他就不能说‘我没有得到恩典’,因为他已经因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陷入了邪恶,失去了他所领受的神的恩典[29]。”又说:“对于那些神在基督里已经使之重生,并赋予了他们信、望、爱的儿女,神却并没有赋予他们坚忍的恩赐[30]。”但奥古斯丁这里所说的,并非那些确实承受应许的人,而是那些在人看来拥有儿子名分和诸约的人。此外,还有那些仅在观念和想象(κατὰδόκησιν)中拥有信心和爱的人,但这些人的确拥有某些外在的实践。因为奥古斯丁在相同的地方,如此解释了他的意思:“我们必须相信,有些灭亡之子[31],的确会开始过敬虔公义的生活,并如此维持一段时间,但随后就会堕落[32]。”第三,他确实把信心和爱说成是不完美的美德,像是才生发出来的一样,不如其本质那样真实和完全。所以奥古斯丁说:“你们的爱已经萌发,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要绝望,要滋养它,免得它被扼杀[33]。”而格拉提安(Gratian)也说:“彼得在否认主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这爱,并且这爱会在每个人身上萌发,然而这爱在得到坚固和完善之前,通常总是缺失且需要修缮的。”确实,为了彰显信与爱的真实性,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知道,这些美德已经深深扎根于心,且是建立在真诚和持久的感情之上的,这样它们就永远不会被试探胜过。
注解:
[5] Homil. In Matth. 5:5.& Psal. 32. [John Chrysostom, Homilies on Matthew, Matthew 5:5;John Chrysostom,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Psalm 32].
[6] In com. Imperfect. In Mat. Cap. 7. [John Chrysostom, Commentary on Matthew, Matthew 7].
[7] Lib.her.74. [埃比法尼乌斯(Epiphanius of Salamis , 310–403) ,主教,他被东正教和天主教会视为圣人和教父。他赢得了正统捍卫者的声誉。他最出名的是撰写了 Panarion,这是八十种异端邪说的纲要。].
[8] De Trin.lib.3. [Hilary, On the Trinity, bk. 3].
[9] Epist.1.3. [居普良,(Cyprian , 200–258), Letters 1 and 3. 初代教父,迦太基主教].
[10] Decre.de panit.d.2.c.2.
[11] Tract.126.in Joh. [Augustine, 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tractate 126]
[12] De cor.& grat.c.12.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 12].
[13] Epist.16.3. [Augustine, Letters, 16 and 3].
[14] Quest.52.ad Orosium. [John Chrysostom]
[15] Hom. I in 2. Tim.1. [John Chrysostom, Homilies on 2 Timothy, 2 Timothy 1].
[16] Hom.de expuls.Chrys. [John Chrysostom]
[17] Hom.25.in Gen. [John Chrysostom, Homilies on Genesis, homily 25].
[18] In 7 c.Job. [Gregory the Great, Morals on the Book of Job, ch. 7]
[19] In lib.3.Reg.cap.7. [Gregory the Great, Commentary on Kings, bk. 3, ch. 7].
[20] Ibid.cap.5. [Gregory the Great, Commentary on Kings, ch. 5].
[21] Episc.Capp. in Apoc.com.cap.32. [Jakob Andreae.].
[22] Catena in 16.Matt.ex Orig. [Thomas Aquinas, Catena in Matthew 16 of Origen].
[23] In Luk. 22. Theop. [Thomas Aquinas].
[24] De temp. serm.36. [Augustine, De temp, sermon 36.].
[25] In Job l:39. [Gregory the Great, Morals on the Book of Job, 1:39].
[26] Tract.in John II.cap.12. [Augustine, 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tractate 2, ch.12].
[27] Greg.lib.25 in lob. & in Eleb. Omil. 15. Tertull. Lib. De Perset. Chrysost. Hom. 26.In Math.
[28] De cret.2.pars.c.33.q.e.sine de poenit.d.2.
[29] De cor.& grat.cap.6.& 8.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s. 6 and 8].
[30] Cap.9.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 9].
[31] Cap.14. 他所说的是有公义的生活,并没有心里内在的义之人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ch. 14]
[32] Tract.5. in John. Epist. [Augustine, Tractat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tractate 5].
[33] Ibid. cap. 24. [Possibly a reference to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 24].
有关罪和恩典的反对意见
反对意见一:罪和圣灵的恩典不能共存。 对此,我的回答如下:对那些占据统治地位,或完全经过意志同意的罪而言,这话的确是正确的。但重生之人不会用全部或完整的意志来犯罪,我以此为我们判断的基础。在试探中,我们必须考虑两个因素:试探的起因或根源,以及试探的程度。起因是我们内在的私欲——也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败坏。败坏的主体是整个人,尤其是人类灵魂的能力:思想、意志和情感。败坏确实直接存在于这些方面,并在一个罪人回转之前独自统治他。一个人如果没有重生,那么无论他是谁,他都是全然属乎肉体。然而一个人重生之后,肉体就不再是纯粹或单独的统治存在,而是与圣灵共存,圣灵也是与肉体共存,尽管这两种品质在同一主体中仍保留其不同属性——就像在黄昏中,光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黑暗混合在一起,黑暗也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光混合一起。重生之人不是单单只属肉体,也不是单单只属圣灵,也不是某一部分属乎肉体,某一部分属乎圣灵,而是整个人的每个部分都属乎肉体,每个部分也都属乎圣灵。鉴于彼此对立的事物,在最高程度上总是不能共存,因此尽管他整个人都属肉体,然而他既不是最高程度的属乎肉体,也不是最高程度上的属乎圣灵,他只是在较低程度上,部分属肉体,部分属乎圣灵——就像温水在煮沸过程中既不冷也不热。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私欲仍然存在,而且与圣灵的恩典并存,这样私欲才不会占据统治地位。而试探的程度有五个,正如雅各书1:14-15所教导的那样。
第一个是牵引(τὸεξέλκείν),当心思接受一个犯罪的意念时,她就使自己远离应尽的职责,并转到其他事物上。
第二个是诱惑(τὸδελεάζσιν),当心思产生一种邪恶的意念时,会同时伴随一定程度上感官的愉悦,就像鱼儿对挂在鱼钩上的鱼饵感到愉悦一样。所有神学家都认为一个重生的人可能到这个程度,这是非常确定的。保罗也因此感叹自己被罪所困(罗7:23)。
第三个是怀胎(τὸτυλλαμζαίειν),即怀着一种意愿、同意和目的去犯罪。当败坏到达这种程度时,有些人说,所有的悔改和信心都已被完全驱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那些被罪统治的未重生者中,其意志中确实存在一种完全的赞同,但在重生的人中,灵与肉是两种彼此相争之行动的基础;如此,重生之人的许可是更加迟缓和不完全的;因为他们确实愿意他们所愿意的,然而他们也不愿意他们所愿意的,正如保罗以自己的例子所教导的那样。
第四个是罪的生出(τὸτίκτειν),即在得到同意之后,实际地犯罪。在这一行为中,同一重生之人在同一时刻,既在犯罪又没有在犯罪。按着他肉体的那部分,他是在犯罪;但按着他重生的那部分,他没有在犯罪,反而是在罪行发生之前和之后都憎恶自己的罪。就像当圣灵占据上风时,行为并不会完全摆脱肉体的所有污秽;同样地,当肉体占据上风时,重生之人的行为,也不像被罪完全统治之人的行为那样完全败坏。尽管如此,我承认在每次严重的跌倒中,肉体确实会占据统治地位,真信心在受到伤害后,或许会消沉和昏厥一段时间,但并不会因此被完全毁坏和彻底消失。
最后一个是罪的长成(τὸαποτελεῖν)——也就是说,罪行通过不断地重复,进而逐渐长成为一种习惯。大贵格利如是说:“罪总是按照如下四种步骤完成一次行动。首先是秘密地犯罪;然后这罪在众人面前显露出来,犯罪之人却不为自己的错误感到羞愧;紧接着,这罪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最后,这种习惯要么被虚假盼望的欺骗所滋养,要么被可怜绝望的固执所滋养[34]。”伊西多尔说:“行为孕育习惯;习惯导致必然。这样,一个被上述环节所束缚的人,就像被恶习的链条紧紧地束缚着。”最后这个环节,不会发生在重生之人身上,假设真的发生了,这就意味着信心会被摧毁,圣灵会被驱逐。
反对意见二:亚当在尚未败坏的情况下,就可以完全离弃神。因此那些在亚当之后出生和重生的人,就更是如此。 对此,我的回答是:二者的原因有所不同。奥古斯丁说:“因为我们通过神的这种恩典,接受并且不断持守这种良善时,我们不仅有能力去做我们愿意做的事,而且还有意愿去做我们能力所及的事,这是亚当所没有的。因为他具备其中之一,却不具备另一种。他不需要恩典来接受良善,因为他还没有失去它。然而他要继续持守良善,因此他需要恩典的帮助,没有恩典的帮助,他根本没有能力继续持守良善。如果他愿意,就会得到这能力,但他没有与这能力相应的意愿;因为如果他有这个意愿,就会坚忍到底。”[35]
反对意见三:前提:娼妓的肢体不可能是基督的肢体(参林前6:15)。假设:真正相信的人,实际上是基督的肢体,却也有可能成为娼妓的肢体。结论:因此,真正相信的人有可能不是基督的肢体。
对此,我的回答如下:基督的肢体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因为有真正的肢体,也有外表的肢体。外表的肢体不是出于拣选,它本身也不是基督的肢体,而是藉着外在宣信而被认定是有形教会的肢体。它就像一条固定在身体上的木腿。一个真正的肢体,既是被预定和命定的肢体,也是实际上的肢体。被预定的肢体,就是所有蒙拣选的人,即使他们还没有重生或者出生。现实中的肢体,包括充满活力和半死不活的。一个有生命活力的肢体是出于拣选,是真正地连于基督,并受基督之灵的掌管。而一个半死不活的肢体,也确实属于神的选民,并且连于基督,但由于某些严重的过失,如同失去了圣灵的恩典一般。
现在我来回答这个命题。首先,一个人可能在外表上,看起来像基督的肢体,但他实际可能是娼妓的肢体,就像一只木脚,确实有肢体的样子,但它却只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被装在身体的外面。其次,基督的肢体(在神的预旨中)可能曾经是娼妓的肢体,就像保罗一样,他从母胎就分别出来,但他曾经是撒但的肢体,逼迫教会(加1:15)。第三,那些在基督里充满了生命活力,并积极保持这种状态的肢体,不会沦为娼妓的肢体,但那些丧失理智和半死不活的肢体则很可能如此。尽管他在合一和奥秘的联合方面,仍在基督里,但由于自身的过失,他在一段时间内仍会失去圣灵的能力和果效,直到他真心悔改。一条瘫痪或枯干的腿是真正的腿,就联合的意义而言,它与身体相连,但它几乎已经失去了所有与其他肢体的交通和团契(παράλυσιςἀτρορία)。我们不应为此感到奇怪,即——基督的肢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娼妓的肢体。因为这两种联合是不同的。与基督的联合是属灵的,但与娼妓的联合是属肉体的。
注解:
[34] Moral lib.4.cap.27. [Probably a reference to Gregory the Great, Morals on the Book of
Job, bk. 4, ch. 27]
[35] De cor. & grat. C. 11. [Augustine, On Rebuke and Grace, ch. 11].
|